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腔黏膜炎症,白色念珠菌为条件致病真菌,常存在于正常口腔,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正常情况下不致病,新生儿在广泛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先天性免疫缺陷;长期腹泻以及接触消*不严的奶具等情况下均可发病,且易在新生儿室中引起流行。
2.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常见于颊黏膜、上下唇内侧、舌、齿龈、上颚等处,有时波及咽部甚至食管,影响吞咽。常与奶斑相似,但是后者容易拭去,鹅口疮不容易拭去,强行剥落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患处无痛感,不影响吮奶,但如果波及咽部将影响进食,甚至引起呛咳。
3.诊断检査
一般肉眼即可诊断,也可通过显微镜下发现白色乳凝块样物的白色念珠菌菌丝及孢子,或通过念珠菌培养确诊。
4.治疗原则
少量的鹅口疮可在病因去除,如停用抗生素后自限。较多的鹅口疮可用制霉菌素溶液涂口腔(10万~20万/5~10ml);病变面积大者可同时服用维生素B2及维生素C。国外有报道口服或静脉滴注氟康唑治疗反复发生的鹅口疮,效果显著,但应监测肝肾功能。国内有研究显示克霉唑混合鱼肝油外用效果较制霉菌素效果为佳。口腔护理对口疮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1)良好的口腔护理能预防鹅口疮的发生。新生儿口腔护理可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内颊部、上颚、牙龈、舌上下等,每4小时1次,可以减少鹅口疮发生率,并能及时发现口腔异常。
(2)制霉菌素液因受外界环境影响大,不稳定,应现用现配,或冰箱保存,并应做好外用标识,以免误服。
(3)因涂药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等,因此应避开喂奶时间一小时。
(4)注意奶具的消*,防止传播。
(5)健康教育:指导家长保持宝宝的口腔清洁、奶具清洁、手部卫生以及玩具的清洁,防止患儿因接触污染的物体而感染,提高免疫力是预防鹅口疮的关键。
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