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在几个小时内
看到一个人从7岁到56岁的真实变化
看到一群同龄人的成长轨迹和不同人生
那么这件事只有纪录片可以做到
今天要写的这部纪录片《人生七年》
也称《56up》
它记录了14个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英国孩子
从7岁到56岁的成长轨迹
导演每隔7年拍1期
从年到年
一共8期
已经跨越了56年
很多人喜欢看纪录片的原因
是因为它更真实更温和也更残酷
纪录片里的人物只是时代里的一个缩影
看一部优秀的纪录片
就像和纪录片里的那个时代对话
又到了一年里最适合看片的季节
把这部《人生七年》推荐给你
1
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是我平生最重要的作品”
能坚持50年拍这样一部纪录片的人,一定不一般。迈克·艾普特是闻名好莱坞的大片导演。他执导过《矿工的女儿》,其中的女主角希希·斯帕塞凭此片勇夺奥斯卡;他执导的《迷雾中的大猩猩》曾获得五项奥斯卡提名;他还导演过系列电影《黑日危机》、《纳尼亚传奇3》。
与率领几千人大*回英国拍的那种规格相比,《成长》系列对他来说连“小成本”制作都算不上,但艾普特却将这一系列纪录片看作是他平生“最重要的作品”,甚至是他的“宣言”。虽然他手里总有片子要拍,但每隔七年,哪怕再忙,他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排出六个月的档期来拍这部《成长》系列。
对他而言,正是这《成长》系列体现了他的情怀,是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作品:“迄今为止的电视娱乐时代,没有一部纪录片有这个耐心、跨度和时间,来为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跌宕起伏唱响赞歌。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以纪录片形式做过的时间跨度最长的社会学研究。仅就这一点,它将被世人记住,它体现了纪录片的意义所在。”
还不止如此,最打动人心的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这部纪录片每播放一集,都似乎是在提醒人们:一切都会过去,大多数时候,绝大多数人都在用坚毅和幽默来直面并不顺遂的人生。
2
无法逃避的阶层命运:
7岁前是什么样,长大就是什么样
这部纪录片里的14个孩子,来自英国的不同地区,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阶层、和成长环境。
7岁,首次拍摄时:
来自上层阶级的Andrew和John,就读的是私立学校,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而且他们目标明确他们明确地要读最好的高级中学,然后读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
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如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
下层阶级的孩子,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
56岁,最后拍摄时:
来自上层阶级的Andrew和John,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毕业然后都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的幸福家庭,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
中产阶级的男孩子中,大多过着平淡、安静的生活,他们依然稳定地处在在中产阶级这个梯度里。
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则表现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分出谁的故事,无一例外她们嫁人结婚生孩子,她们的人生幸福程度几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
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
在这14个孩子中,只有1个孩子真正突破了阶层,出身在北部约克郡农庄的尼克,成为了一名核物理学家,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7岁时的梦想是,“当我长大后,我想解开所有关于月球或其他天体的秘密。”
观察这14个孩子的成长轨迹,迈克·艾普特说,既“有趣”又“令人心寒”。有些人很早就对人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和远见;有些则一辈子每天都忙着为当天的生计操心。相隔50年回头看,依旧是几个来自精英阶层孩子的人生相对光鲜。他们过着优渥的生活,婚姻稳定。
3
这部片子带给我的几点思考
第一,人生的发展轨迹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首先,每个人的原生家庭在孩童时期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尤其是在7-14岁这个年龄,父母婚姻的质量和孩子幼年时期父母的陪伴,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轨迹,尤其是父亲的角色。但在这个年龄,也是片中孩子父母离异最多的时期。
其次,性格决定你对于生活幸福程度的感知能力,是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最重要的特质。我在纪录片里很欣赏的一个女性角色是Sue,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节奏结婚、要孩子,当单亲妈妈、找喜欢的伴侣,有自己的事业和圈子。这种具备独立意识、完全hold住自己人生的女性角色,其显现出来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也更年轻健康、风趣、有活力,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访谈过程中她几乎没有一句对于生活的抱怨。
再就是,你得知道自己要去哪儿。精英阶级的人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事业追求都更清晰,他们大部分也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来自底层的托尼7岁时的梦想是当赛马师,如果不行就去当出租车司机,他的人生不仅尝试过赛马师、出租车司机,甚至当过演员,最后在西班牙度假区买了套别墅,他很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56岁时的他笑着说能走到现在他确实尽力了。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喜欢的事情一定要去尝试,不管最后成没成,至少你试过。”
第二,Peerpressure在任何境况里都是强烈的,但生活是一场长跑,你得是你自己。片中的14位孩子有着14种人生,每个年龄段差距也都不一样,同是大学毕业,有人选择从*,有人选择当物理学家,有人选择去孟加拉支教,有人选择辍学搬砖,有人选择移民。片中的尼尔在56岁参选议员时说道,“虽然参选对我来说年龄真的可能有点大了,但也不是不可能。你知道,我有两个从小就认识的朋友,一个四岁认识的,一个五岁认识的,他们都进入了内阁。这么看,不得不承认,我好像有些失败了。”
第三,在片中35-42岁这个阶段,大多数被拍摄对象的父母都先后离开了人世。他们面对镜头时,诉说着对父母的懊悔和亏欠。
从42岁的时候开始,他们的生活基本已经没有了什么变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孩子们已经长大再教育已经来不及,而自己年华老去追求事业和爱情都已经力不从心,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剑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变成了今日平静祥和的头发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经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为现在淡淡评阅自己人生的中年娴静妇女。
或许就像剧中人所说,无论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精彩或者乏味,读着读着,也就读下去了;而所谓幸福,就是我们都还在平稳地在这里,没有遭遇到厄运,这也是一种幸福;如果有机会重来,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知识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不会像当年那么懒,会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那么还是会有很多机会改变整个人生。
人生56年,怎能用几句话概括。看完了漫长的纪录片,围观了14个陌生人的人生,这部片子是一面很好的镜子,让我们从中照到自己。
最后,用史铁生在《好运设计》给自己设计过的完美人生来结束这篇文章:
生在穷乡僻壤,有孤陋寡闻之虞。生在贵府名门,又有骄狂愚妄之险。生在一个介于此二者之间的位置上,既可知晓人类文明的丰富璀璨,又懂得生命路途的坎坷艰难。既了解达官显贵奢华而危惧的生活,又体会平民百姓清贫而深情的岁月。
我想既有博览群书并入学府深造的机缘,又有浪迹天涯独自在社会上闯荡的经历;既能在关键时刻得良师指点如有神助,又时时事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奋斗绝非平步青云;既饱尝过人情友爱的美好,又深知了世态炎凉的正常。
故而能如罗曼·罗兰所说:“看清了这个世界,而后爱它”。
·END·
新宝宝全脑,您身边的教育专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们专注于亲子教育,
就是让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掌握一点,孩子受益一生;
让孩子少走弯路,让家长少犯错误;
育儿探讨无止境,新宝宝全脑与您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