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01
纪录片介绍
迈克尔·艾普特在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人生七年》,他采访了14个来自不同阶级的儿童,分别来自于社会底层,中产阶级,以及富人阶级,并且在其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做关于梦想,婚姻,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访谈。从年开始直到年完成了7岁到56岁的纪录片拍摄,导演从一个青年变成了老年,而被拍摄者也从儿童迈入年迈的年龄段。
图片为各个阶级不同年龄段的主人公
这是一部十分伟大的作品,它直接将社会真实的一面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从儿童到成年的变化,让人们意识到社会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有多么大。
02
纪录片的背后
这部纪录片充分反映来自不同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展现出了不同阶级的生活状态。但是这14个儿童的命运却如导演最初思考的那样,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处于社会底层的依旧处于社会底层,而社会精英阶级的依旧是社会上的精英。在这14儿童里只有一个人成功跨越了社会阶级,他叫做尼克,来自于农村,凭借其出色的成绩,在21岁考上了牛津大学,28岁时在做关于核的研究,并且在35岁当上了副教授….而还有一个孩子的命运就相对来说就比较悲惨了,他叫尼尔,来自中产阶级,在求学失败后,21岁在工地干活谋生,28岁无家可归,变成了流浪汉,依靠着*府的救济。
关于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我们从其中可以发现原生家庭,教育经历,以及婚姻对于一个人影响是十分大。曾经有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就是寒门难出贵子,而这个话题背后隐藏着更大的问题就是关于阶级固化的现象。关于阶级固化是否存在,扫叶人给的答案是:存在而且越来越严重。
03
原生家庭会影响你的一生,但无法决定你的人生
一个人的出生背景会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从这部历经几十年的纪录片里,可以看出大部分出生在社会底层里的孩子,依旧无法摆脱社会的底层生活。不少的孩子们早期就辍学了,混杂于社会上,然后结婚生子,其人生的轨迹依旧没有发生突破。而出生于社会精英阶级的孩子,他们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不考虑其父母所带来的人脉和经济实力,就光光是他们的知识和眼见就已经超越了大部分同龄人。
在《7up》短片中,发现处于精英阶级的孩子早在儿童时期就接触了关于经济,*治方面的教育,其生活也相对比较自律,而处于中产阶级和社会底层的孩子却在戏耍打闹,懵懂无知中度过了童年。这使得精英阶级的孩子更加懂得了社会的竞争规则,而他们的原生家庭所带给他们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更加拥有了抵制社会上不良诱惑的能力。
图为7岁的富家三少
这样的差距造成了精英阶级的孩子和社会底层的孩子不同命运,而纪录片的结果显示出生于精英阶级的三个孩子,分别成为著名的律师和报社的主编,公司合伙人,依旧处于社会的精英阶级,而出生底层的孩子依旧没有突破他所在的阶级,有的成为司机,有的成为水泥匠。
《道德经》上的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意思就是大自然的规律,遵循的是减少多余的去补给不够的。人类社会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已经不够的去奉献给有余的。精英阶级也同样,他们所拥有的资源,例如财富,人脉,能力,思维等,会帮助他们拥有更多这样的资源,就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而社会底层的人们很少能够摆脱其同龄精英阶级的各类资本碾压。
现实就是这么的有骨感,但是总有个别人能够摆脱这样的命运束缚。令我们感到庆幸的是,在《人生七年》这一部纪录片,有一个孩子完成了逆袭。它叫尼克,来自农村,父母都是农场主,他热爱物理学,并且通过努力变成了一位大学教授。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孩子中,仅仅只有尼克一个孩子完成了逆袭呢?答案就是我们下一个话题教育。
图为21岁的尼尔
下周继续更新关于《接受教育—突破阶级的最快路径》
你可能感兴趣
1巴菲特身边的神秘人物--查理·芒格2如何过上痛苦的生活3效率提高课堂01高效的本质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4效率提高课堂02
培养习惯(上)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5效率提高课堂03
培养习惯(中)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6效率提高课堂04
培养习惯(下)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7易经第一卦让你看透了整个人生▼更多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