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腹泻怎么回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幸福,不是只有成功才能定義跨越49年的
TUhjnbcbe - 2021/9/1 12:06:00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最近被朋友强烈推荐了一部很棒的英国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7Up),导演迈克尔.艾普特(MichaelDavidApted)于年开始拍摄,记录14位英国的7岁儿童的生活,到目前为止,该纪录片已经跨越了49年,每7年拍摄一集。

被选中的孩子们来自当时英国的不同社会阶层,片子从孩子们的7岁开始记录,然后是14岁、21岁、28岁……一直到56岁,从垂髫到白发,从孩童到老年。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看完纪录片,其间屡次按下暂停,并不是因为片子本身有多烧脑(按:燃烧脑细胞,需要推理才能理解),相反的,正是因为它的平凡和日常,才会让人忍不住心生感慨。正如《杀鹌鹑的少女》一书中的那句话:

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真相一:阶级固化是不可避免的,但也远远不只你看到的那么简单。

《人生七年》的第一集摄于孩子们的7岁,面对镜头的孩子们一派天真烂漫,可言行举止却大相径庭。来自上层阶级的孩子Andrew、Charles和John就读于私立学校,他们的日常活动之一是阅读《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和《观察家报》(TheObserver),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规画:

高级中学→牛津/剑桥→成为律师(律师在英美都是高薪职业)。

来自中层阶级的孩子中,男孩Nile说自己想要开旅游大巴,女孩Jackie不好意思的捂着嘴笑,说希望自己长大之后嫁人生子。

来自底层阶级的孩子Tony希望成为一名驯马师,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连梦想的意义都不知道,会把能够吃饱饭和少挨打当作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愿望。

他们后来的人生轨迹并不太让人意外,高富帅三人组已经按照当年的既定路线,上了知名大学,当上了律师,过着优渥的上流生活。中层阶级的孩子表现普遍平淡,尤其是几个女孩子,已然过上了相夫教子的主妇生活。最让人难过的是底层阶级的孩子,他们儿女成群,但极少有高学历的「白领」或者「金领」,做的都是极其普通的技术性或者服务性工作,比如保全、修理工等。同样是3、40岁,他们的面容、身材和神态都显得比其他同龄人苍老很多。

这似乎是「阶级固化」最直观的例证。一个人接受的教育,拥有的资源、见识和视野,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的一生。但事实又不只如此,在56岁的那期片子中,高富帅代表John对着镜头坦言:在自己9岁时,家里出现了一场意外,他的父亲去世,家境一落千丈,母亲不得不外出工作。读大学时,他也是靠自己的努力拿到奖学金。

他说:「人们总以为我们这个阶层的人生顺风顺水,想去哪所学校读书就去哪所学校,但是人们并没有看到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看到那些刻苦和努力。」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电视节目主持人李湘的女儿,因在微博上晒出用全英文解出的数学题而上了热搜那件事,很多人感慨小姑娘命好,小小年纪就能够接受精英教育。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绕不开的思维误区:只看得到别人的优势,却看不到他们为了维持这样的优势而付出的努力。

在你深陷言情小说中时,他在读《经济学人》(TheEconomist);你在打王者荣耀游戏时,他在做数学模型;你转发完文章之后欣然去跟朋友聚餐,而他刚写完两万字的论文就去健身房跑步。最可怕的从来都不是阶级差异的存在,而是我们以阶级分层为借口,理直气壮的原谅自己的不作为。

真相二: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是教育。

7岁的Nick在第一期的拍摄中,被归类为底层阶级的孩子,他是个「农二代」,生性腼腆谨慎,住在偏远的郊区,那里的小学只有一间教室。但他也是整部片子中「逆袭」最成功的孩子,他考上了牛津,成功挣脱了阶级的枷锁,去美国做了教授,也过上了名利双收的生活。

在21岁的那部片子里,导演问起他成功的秘诀,他带着一脸谦虚的微笑说:「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成功的,不过是考上了牛津而已。」

对啊,不过是考上了牛津而已。但正是那一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让他得以脱离原生环境,进入更高一层的圈子,得到打开视野、扩展心智和获取资源的机会。导演借另一位被采访者Jackie之口表达了教育的重要性。

Jackie在49岁那年的采访中对着镜头咆哮:「我现在身体不好,*府却不发放补助给我了,摆明了要我出去工作,这不是把我往死路上逼吗?你说我的身体状况怎么去工作?你说啊?」

导演问:「妳有什么后悔的事情吗?」

她长叹了一口气:「我上学时不应该这么懒,如果再活一次,我一定更努力学习。」

诚然,教育中有太多的不合理与不公平,但是对于没钱、没资源的人来说,那依然是唯一的上升通道。抱怨没用、后悔没用,唯有努力。它再狭窄,也还有光亮照进。

真相三:一个人的幸福,不是只有成功才能定义。

Bruce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跟高富帅三人组一样,家境优渥、志向远大,7岁时的理想是去非洲当传教士。他毕业于牛津数学系,却选择去一所普通学校当老师,其间还去孟加拉国支教(按:支持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又称义教),想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比起上层阶级的其他几个人,他并不算是成功,结婚晚、事业平平、社会地位也不高。但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面对镜头时的表情永远是平静的微笑,从来不焦虑,也从不对其他人的选择和处境进行评判,当参与拍摄的小伙伴Nile遇到困境时,他也慷慨相助。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想要什么,这种内驱力带来的动力和满足,并不是一个头衔、一张薪资单所能代替的幸福。

另一个叫做Symon的孩子,他的7岁是在育幼院度过的,三十多岁时离了婚,在一家冷冻工厂做零工。他42岁时再婚,在妻子的督促下又拾起了数学,两个人一起参加收养孩子的资格培训,到了56岁那年,他已经帮助过很多个孩子(时间长短不一),自己也拿到了一家知名公司的聘书。

他起步晚,绕过不少弯路,最终好像也没能挤进上流社会,但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讲,短短十几年间能帮助几千名孩子,亦是不可想象的付出与艰辛。那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却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确认了人生的追求和快乐的来源。这也是我很喜欢《人生七年》的一个原因,它并没有用普遍存在的价值观来告诉我们如何成功,而是透过14个孩子的人生经历,讲述生活的多种可能。

正如豆瓣(按:中国一家基于用户对于图书、电影和音乐兴趣而搭建的社交网站)上的那句高分短评:

世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自己不懂你自己。

《人生七年》的14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想了解这部纪录片更详细的内容请往下看:

BBC纪录片:《人生七年》它耗费63年跟拍了14个孩子63年。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拍摄每个人物的意义。

14个孩子中有10个男孩,4个女孩。其中5个孩子来自上流社会,2个来自中产阶层,4个来自工人阶层,1个来自农村,以及2个来自孤儿院的孩子。

以每七年为跨度,跟拍了他们最真实的人生轨迹。

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

如今,时隔七年,《人生七年》的第9季终于问世,在获得9.6分的豆瓣评分同时,人们也发现时间如白驹过隙,当初的人都已经是花甲之年了。

(豆瓣评分9.6)

7岁的孩童都变成了63岁的老人,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导演也变了78岁的迟暮老人...

年,第一部《人生七年》开拍,14个来自不同阶级孩子在镜头前展露自己。

虽然当时14个孩子都还只有7岁,但在家庭背景差异下,阶级层次就已经开始显露出来...

约翰、安德鲁、查尔斯作为上流社会的准“高富帅”,从小就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

每天坚持读《金融报》、《观察家》、《泰晤士报》,去高等学校学习。然后,他们会在家人的帮助下完成自己事业,过上优渥的生活...

年仅7岁的他们,

就已经学会像大人一样规划自己人生。

与之相比,中产工人阶级的孩子,生活的就相对更自由自在一些。

7岁的Jackie、Sue、Lynn会凑在一起谈论喜欢的男孩,交换彼此的小秘密,或者幻想一下未来的生活...

像大部分同龄的普通一样,整日无忧无虑的。

与此同时,穷人区贫民窟长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梦想,有人连大学是什么都不知道,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还有人希望能够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

也许拥有23个新硬币,就能成为他们快乐源泉...

至于谈到更深层次的梦想时,不同阶层的孩子,反差就更明显了:

上层阶级的小孩的目标非常明确符合实际,当律师、创业,或者继承家业。

而中低层阶孩子的梦想大多还是只处于“梦”的阶段,不能够结合自身,从实际出发。

直到14岁,他们中的大部分才开始对未来有了实际的规划,比如想从事打字员、出租车司机之类的工作。

能够挣到钱,

就是他们梦想的出发点。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就已经非常明显直观的展示了出来。

难道,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了吗?

为了找寻答案,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节目组每隔七年,都会把这些孩子重新聚集在一起,对他们进行人生不同阶段采访。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但如今已经63岁他们,最终能突破阶级壁垒的,真的少之又少。

孤儿院的Tony

出生在孤儿院的Tony,因为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也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14岁就早早的辍学。

长大后,他变得愤世嫉俗,有着强烈的仇富情结。

21岁时,他参与*博,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赛马上。有时候,他还会因为盗窃被送进警察局。

最开始的时候,Tony也曾幻想过,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马术运动员,但最后他只能成一名出租车司机。

没能成为自己喜欢的人,在面对镜头,他只能假装轻松的笑着说:我没那么出色。

梦想破灭,失落停留在了这个少年的脸上...

好在成为出租车司机后,Tony的生活来源有了依靠,他开始变得乐观随和,褪去曾经稚气和狂傲。

慢慢有了点积蓄后,他开始尝试做生意,再次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

他曾贷款到西班牙投资,买下了一片地,计划建造一个大的卖场与酒吧,但不巧的是,赶上经济危机,所有的投资都打了水漂。

再一次变得一贫如洗的他,只能回来开出租车...

后来,他又尝试着做投资,虽然没挣到什么大钱,但也可以保障自己一家衣食无忧...

磕磕绊绊,也算是把一手烂牌,

打了个翻盘。

如今历尽浮华万千,已经63岁的他,对自己生活非常满意。面对阶级问题时他坦然表示:

“出生在上层阶级的机会可能要多一点,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也还是要努力。”

中产阶层的Neil

同时经历诸多坎坷的还有,出生在中产阶级,在利物浦郊区长大的Neil。

从小活泼开朗的他,在最开始的纪录片中,就像天上闪亮的星星一样,深深的抓住人们的眼球。

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他的生活却越来越不如意...

身为教师的父母,早早就给他做好了职业规划——成为大学讲师或银行经理。认为他的人生必须按这个模子去走。

除了学习,父母从未教授他任何社会生存、人际关系的知识。

21岁时,Neil因考试发挥失常,进了个自己和爸妈都看不上的大学。

父母给的期望也变成了压在他身上的大山,自卑、压抑、焦虑等负面情绪开始慢慢蚕食着他骄傲的内心...

最终,在学校待了不到一年后,他就因为精神压力退学,去了工地打短工。

本以为逃离学校、逃离父母,就可以“新生”,但现实却把他的所有骄傲都粉碎的彻底!

离开了父母庇护的Neil就像温室里花朵,在露天里被狂风暴雨摧残。复杂的社会,辛苦的工作,残酷的生存环境让他完全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孤独感,失败感再次席卷而来...

Neil说:“我是个失败的人,我不配结婚生孩子,孩子会遗传我的失败。”

精神病也找上了他,失业后,无脸面见父母的他在28岁时成为了一名依靠低保为生的流浪汉...

一直流浪到40岁,他才在朋友的帮助下,重新站了起来。

开始建立起自己稳定的社会关系,并在后来成功当选议会顾问,以及成为一名业余牧师。尽管生活不宽裕,但他很享受现在的生活。

一路兜兜转转,

他又回到了最初的阶级层次。

而其他的孩子,虽然没有Neil这样起起伏伏的人生,但也基本都还生活在自己的阶级层次。

实现阶级跨越的只有一个人,他叫Nick。

农民家庭的Nick

14岁的Nick,内向,沉默寡言,甚至不愿意面对镜头,唯一的热爱可能就是学习,对物理化学兴趣浓厚。

当他考入牛津大学以后,开始变得自信起来。导演问他成功秘诀的时候,尼克爽朗大笑,说自己并没有成功。

Nick是唯一跳出自己阶层的人,在牛津一直读到博士毕业,然后在美国威斯康辛做了大学教授,成为观众眼中的励志榜样。

最新一集里,他患上了癌症,看起来非常虚弱,谈到父亲的离世,他哭了。搬到美国后,他与父亲再没见上几面,如今自己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

尽管如此,他依旧在准备新学校的教案。

上层社会的家庭给了子女们更多的人生引导,父母的眼界、格局、能力和人脉,直接影响了这些孩子们的人生轨迹。

精英阶层的孩子几乎都准确“预言”了自己的人生。14岁时,“三剑客”约翰、查尔斯和安德鲁都顺利进入了自己想去的私立中学。21岁时,除了查尔斯掉队到达勒姆大学历史系,约翰和安德鲁都顺利进入牛津和剑桥学习法律。毕业后,他们结婚、生子,成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继续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他们重复自己所走过的人生。

富二代安德鲁说:

“给孩子好的教育,才能让其一生受用”!

富家公子说出这样的话,可能会让人觉得他“不知人间疾苦”,但现实却真的如他所说!

故事讲到这里,14位孩子的人生仍未一一道尽,但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比物质的影响更为深远而健全的人格是面对苦难最好的解药。

那些因各种原因放弃求学的采访者,多数会感慨上学时如果好好学习,就不至于为生活所迫,延长退休,靠*府救济金为生,也会有更好的出路。

任何的成功与失败,从来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诸事万物都有迹可循。

14段人生之旅,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人生七年》给我们展现了最真实的生活现状,里面的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缩影...

在今天这个社会趋于稳定的英国,甚至不只是英国,阶层依然难以逾越,出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一生,「人生七年」系列用56年的时间证明了这个观点。

如果说最终要得出一个结论的话,大概就是:

人生并无标准答案,百态人生都值得一过。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陈振平老师

台湾太阳国际管理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集購網(

1
查看完整版本: 幸福,不是只有成功才能定義跨越49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