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患儿都是因为发热、咳嗽等其他疾病来就诊,化验血常规时,家长和医生的视觉重点都放在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这些指标上,忽视了其他指标,导致贫血没有及时诊断,从而也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治疗。
医生和家长对小儿贫血的危害认识不足。尤其是家长,看到孩子没有太大的异常表现,认为贫血不算病,不需要治疗。
有些家长惧怕吃药,认为补铁是中医认为的“大补”,会导致患儿“上火”、便秘等并发症,而拒绝补充铁剂。
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下:
“缺铁性贫血”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们需要给宝宝补充铁剂吗?
我们知道,铁是形成血红蛋白的元素,如果铁摄入不足或损失过多,导致体内供血用的铁不足,就会导致缺铁性贫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2岁最多见。发病缓慢,临床表现随病情轻重而有所不同。缺铁性贫血的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
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3个月最多,所以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和孕母严重缺铁等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
2.铁摄入量不足
这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如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生长发育因素
婴儿期生长发育较快
5个月时和1岁时体重分别为出生时的2倍和3倍。
随着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较快。
1岁时血液循环中的血红蛋白增加2倍。
未成熟儿的体重及血红蛋白增加倍数更高。
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则易致缺铁。
4.铁的吸收障碍
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
慢性腹泻不仅铁的吸收不良,而且铁的排泄也増加。
5.铁的丢失过多
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铁量相比成人多。
每1ml血约含铁0.5mg。
长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铁,如肠息肉、梅克尔憩室、膈疝、钩虫病等可致慢性失血,用不经加热处理的鲜牛奶喂养的婴儿可因对牛奶过敏而致肠出血(每天失血约0.7ml)。
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1.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
缺铁时→血红素生成不足→进而血红蛋自合成减少→导致新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细胞浆减少→细胞变小。
而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増殖影响小,故红细胞数减少程度不如血红蛋白明显,从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通常经过以下3个阶段
オ发生贫血
铁减少期(irondepletion,ID):此阶段体内贮存铁已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少。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rondeficienterythropoiesis,IDE):此期贮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
缺铁性贫血期(irondeficiencyanemia,IDA):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
2.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缺铁可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并可使多种含铁酶(如细胞色素C、单胺氧化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等)的活性减低。
由于这些含铁酶与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介质分解与合成有关,故铁缺乏时造成细胞功能乱,尤其是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造成重要的神经介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发生明显变化,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因而产生一些非造血系统的表现,如体力减弱、易疲劳、表情淡漠、注意力难于集中;注意力减退和智力减低等。
缺铁还可引起组织器官的异常,如口腔黏膜异常角化、舌炎、胃分泌减少、脂肪吸收不良和反甲等。
此外,缺铁还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易患感染性疾病。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较明显,易疲乏,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2.髓外造血表现
由于髓外造血,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久,贫血越重,肝脾肿大越明显。
3.非造血系统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墙皮、煤渣等);可有呕吐、腹泻;可出现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重者可出现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合征。
(2)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数低于同龄儿。
(3)心血管系统症状: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严重者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4)其他:因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常合并感染。可因上皮组织异常而出现反甲。
通过以上的学习,您还认为缺铁性贫血是小问题吗?
由于缺铁性贫血是一个慢性过程,发病比较隐匿,临床症状也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医生和家长忽视。
所以定期体检,检查血常规,是简单而又可行的早期发现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方法。在因为其他疾病化验血常规时,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