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过敏的区别
我们人体是由运动、消化、呼吸、循环免疫、泌尿、生殖、神经及内分泌九大系统构成的。上述我们提到的这两种病症就是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
1.乳糖不耐受源于消化系统
乳糖是一种双糖,是乳制品中存在的主要碳水化合物。
乳糖进入我们体内后,被小肠的乳糖酶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之后才可以被我们吸收利用。如果我们体内缺乏乳糖酶,那大量未被消化的乳糖就会顺利的到达我们的大肠,大肠中的细菌就会利用这些乳糖发酵,从而产生大量气体,导致我们腹胀、腹泻、放屁等等,如果乳糖酶缺乏严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乳糖不耐受症。
易感人群:成人多于婴幼儿
小宝宝出生后,妈妈带给他的第一份礼物就是母乳,而母乳也是宝宝主要能量的来源,相比牛乳中含有的4.2%的乳糖,母乳中乳糖的含量约为7%。婴儿通常都可以正常合成乳糖酶,因而可以消化吸收母乳中的乳糖,所以婴儿一般不会患有乳糖不耐受症。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乳糖酶的活性会慢慢减弱,这也就是常见的原发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乳糖酶缺乏)的原因。
乳糖酶的缺乏一般会在婴儿断乳后开始发生,我国多见于7-8岁时发生且3-13岁儿童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87%[1]。一般欧美的白色人种通常较少发生乳糖不耐受的情况,而中国人有乳糖不耐受的比例则高达93%。
2.牛奶过敏源于免疫系统
我们所说的牛奶过敏,其实是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
牛奶中含有多种蛋白质,而引起牛奶过敏的主要过敏原是α-乳清蛋白和β-乳球蛋白。如果我们机体的免疫系统将这些外来的蛋白质看作“敌人”的话,就会运用各种免疫反应对抗这些蛋白质。我们就会出现一些常见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皮肤湿疹、哮喘等。
易感人群:婴幼儿多于成人
由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所以有可能把一些营养物质作为攻击目标,所以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发病率要高于成人。
牛奶是人工喂养婴儿的主要食物,牛奶过敏的发生率为2%-6%,罹患的绝大多数是1岁以内的婴儿。除此之外,鸡蛋和花生中的蛋白质也常常是婴儿的过敏原。
食物过敏主要是由于食物中某些成分引起了身体的过敏反应,具有发病急,症状明显,而食物不耐受则症状隐蔽,往往在吃了不耐受的食物数小时或数天后才显现,其影响可遍及全身各系统,在平时人们通常认识不到它的存在,是人体健康的隐性“杀手”。
温馨提示:对于存在食物过敏但又不知是由哪种食物引起的朋友,嘉医生建议去你做一个食物过敏原检测,医生会根据检测结果来排查你的过敏症状是否是由所检的相应的过敏原所导致的,进而提示你可能对该致敏物存在过敏,帮助临床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和治疗。
说完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过敏的区别,接下来嘉医生重点讲讲乳糖不耐受。
二
乳糖不耐受的类型有哪些?
乳糖不耐受症依照病因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先天性和发育型4种类型。
1.原发性
最常见,即成人型乳糖不耐受。随年龄增长,小肠乳糖酶活性逐渐降低甚至消失,造成乳糖消化不良。表现为健康成人在食用含有乳糖的食品后,出现腹胀、腹泻、腹绞痛、腹鸣等症状。
原发性乳糖不耐受与乳糖酶基因表达降低有关。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与种族、年龄有关。
2.继发性
多种原因可损伤小肠粘膜上皮,如感染性腹泻、炎症性肠病、胃肠手术、乳糜泻、免疫球蛋白缺乏症、营养不良、某些药物(β内酰胺类抗生素、新霉素、对氨基水杨酸)等,使位于小肠微绒毛上乳糖酶数量减少/缺乏,或乳糖酶活性下降,临床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随原发疾病去除,乳糖不耐受症状多数可缓解。婴幼儿感染轮状病*后,小肠黏膜被破坏,乳糖酶的分泌减少,轮状病*还可分解乳糖酶,引起婴幼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食用低乳糖/无乳糖饮食可缩短病程。其他如细菌性肠炎、肠道外感染伴腹泻者均可继发乳糖不耐受。
3.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罕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儿出生即存在乳糖酶活性低下或缺乏。首次进食母乳及其他含乳糖的食物即出现频繁呕吐、顽固性严重水样腹泻,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丢失,还可出现*疸、智力障碍、营养不良等,若不能及时诊断,并立即停止母乳或含乳糖配方奶喂养,多数很快死亡。小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常无异常。
4.发育型
多见于孕34周前出生的早产儿,是由于肠道发育尚未成熟所致。部分足月婴儿和幼儿也可出现,表现为长期腹泻,精神食欲及生长发育正常,停止乳类喂养后腹泻好转,可能与进食过多乳糖,超出机体负荷,造成乳糖酶相对缺乏所致。
三
怎么样解决乳糖不耐的症状?
1.少量多次摄入牛奶
乳糖不耐受的发生往往与一次摄入乳糖过多有关,而且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少量多次饮用牛奶,不仅可以减轻乳糖不耐受症状,而且可刺激和提高小肠黏膜合成乳糖酶的能力。
每日有规律地随其他食物摄入一定量的乳糖,可延长胃排空和肠转运时间,诱导大肠菌群对乳糖的适应性,减少产氢,从而降低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一般认为,我国正常成年人一次的最低可接受牛奶摄入量为20克奶粉(含乳糖5克,配成毫升牛奶)。
2.避免空腹饮奶
空腹饮奶,会使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包括乳糖)较快地进入大肠,使乳糖不耐受症状更容易发生。因此,不要空腹饮奶,早餐可以与蛋、馒头、饼干等搭配食用。
3.先用发酵乳(如酸奶)代替鲜乳
酸奶是鲜奶经加热消*,接种嗜酸乳酸杆菌后经发酵培养而制成的奶制品。乳酸杆菌具有乳糖酶活性,可促进牛奶中20%~30%的乳糖被分解。乳酸杆菌可在肠道内繁殖,抑制肠道内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繁殖,维持肠道正常菌丛的平衡,有利于改善乳糖不耐受症状。
食用酸奶还能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食用也非常方便。
4.食用低乳糖奶及奶制品
通过超滤方法将牛奶中的乳糖去除,或预先把乳糖酶加入牛奶中,生产出低乳糖牛奶,使得乳糖在食用前就被消化,以减轻乳糖不耐受症状。
最捷径的方法——饮用牛奶前补充适量乳糖酶
饮用牛奶前或就餐时,乳糖不耐受者可以先服用乳糖酶,使机体能有效分解乳糖,显著改善乳糖不耐受症状,而且无任何副作用。
在国外,乳糖酶相关口服类产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在国内,目前也有口服乳糖酶制品问市,服用简便、有效。
END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