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是由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并以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综合征。每年有一两次发病高峰,一为6-8月,主要病原是埃希氏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二为10-12月,称秋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轮状病*。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虚弱,无论内伤乳食、感受外邪或脾肾虚寒等,均易引起腹泻。常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疳积等慢性疾患。
常见病因
肠道内、外感染,饮食护理不当,过敏性腹泻,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气候因素。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是根据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常分为伤食泻、脾虚泻、风寒泻、湿热泻。
常见症状
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呕吐咖啡色液体,食欲低下,腹泻频繁,大便次数增多,多为*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由于吐泻丢失液体和摄入量不足,使液体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减少,导致不同程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治疗原则以及用药
治疗原则:以调理脾胃为主,佐以利湿。
小儿腹泻非处方药选用应按以下几型辨治:
1.若脾虚引起的,患儿时泻时止或久泻不愈、症状为大便稀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吃油腻食物大便次数增多,此为脾胃亏虚引起的腹泻,治宜健脾止泻。首选健脾糖浆。
2、若见泄泻清稀、多夹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发热、鼻塞、流清涕、轻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者,此为寒湿泄泻,治宜疏风散寒,化湿祛邪。可选用藿香正气水。
3、若见大便如水样色绿或*、或有少许黏液、腹部时感疼痛、肛门灼热发红、或伴恶心呕吐、口渴、尿少*、舌红苔*腻者,此为湿热泄泻,治宜清热利湿。如常用的有复方穿心莲片。
4、食滞胃肠引起的腹泻,症状为腹部胀痛,大便臭似臭鸡蛋味、泻后减轻,不思饮食呕吐、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脉滑等。可用克泻胶囊、加味保和丸;也可选用小儿消食片
5、若见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类质清稀、完谷不化、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舌淡苔薄白、脉微细者,为脾肾阳虚泄泻,治宜温中散寒,健脾止泻。可选用丁桂儿脐贴。
6.如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肠功能紊乱,如急慢性腹泻、腹胀、消化不良等。可以口服地衣芽孢杆菌活菌颗粒(整肠生)以及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复合乳酸菌胶嚢等:这是一类肠道菌群调节药,
健康提示
1、注意饮食卫生:加强卫生宣教,对水源和食品卫生严格管理。食品应新鲜、清洁,凡变质的食物均不可喂养小儿,食具也必须注意消*。
2、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是六个月以内婴儿最适宜的食物,应大力提倡小婴儿按需喂养。
3、按时添加辅食:小儿在添加辅助食物时必须注意从少到多,逐渐增加,使婴儿有个适应过程;从稀到稠,先喝米汤,渐渐过渡到稀饭、软饭;从细到粗,如加水果时,开始喂果汁,尔后吃果泥。五个月试加鸡蛋*、鱼泥、嫩豆腐;七个月以后可添加富有营养、适合其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鱼、肉末、青菜、饼干等,逐渐为断奶做些必要准备,但应避免在夏天断奶。在逐渐添加食物时,最好先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食物,不要同时添加几种。如遇小儿生病应暂时不加另一种食物。食欲不振时,不宜强制进食。
4、增强体质: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种疾病。
5、避免不良刺激:小儿日常生活中应防止过度疲劳、惊吓或精神过度紧张。
6、加强体弱婴幼儿护理:营养不良、佝偻病及病后体弱小儿应加强护理,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各种感染。对轻型腹泻应及时治疗,以免拖延成为重型腹泻。
7、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泻易引起流行,对新生儿、医院应注意消*隔离。发现腹泻患儿和带菌者要隔离治疗,粪便应做消*处理。
8、勿滥用抗生素: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肠道菌群失调,招致耐药菌繁殖引起肠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