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经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可是这句话却在部分叛逆的年轻群体中得不到认同,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和内涵。
所谓“春捂”是说冬天过去之后,虽然阳气升发,常常阳光明媚,但不要迅速脱掉冬衣。因为春天的天气,就如同小姑娘调皮的脸,时而温暖舒服,时而寒风阵阵,如果因为气温上升,就骤然脱衣,一旦天气再次下降,身体就会受不了,外邪就会趁虚而入。
春天嘛,要穿厚一些,暖一些
所谓“秋冻”则是指,刚刚从酷热难当的夏季过来,莫因气温稍微下降,就立马添加厚厚的毛衣,得让身体受到足够的锻炼,有一个逐渐适应低温天气的过程。
有的年轻人虔诚地相信传统文化,老老实实遵循先贤流传下来的养生经验;另一些年轻人,却不愿信奉老一套,喜欢别出心裁,春天刚来,就即时换上又薄又美的新装,秋天才至,就开始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这就造成了一种怪相,熙熙攘攘的街头,有的穿短袖、有的穿长衫,还有毛衣搭配丝袜,羽绒服搭配裙子的,教人看得眼花缭乱,倒也是别致的风景。
二月八月乱穿衣
那么,他们孰是孰非呢?
老一辈人,夏天没空调,扇扇蒲扇坐在树荫下就很凉爽;冬天没有暖气,关上门窗就很暖和。为什么到了现在,很多人夏天都恨不得抱着空调睡觉,冬天不敢出门呢?是气候剧变了?还是小年轻们的身体抵抗力变弱了?
据我观察,许多小年轻都有这样的经历,秋天的时候,因为气温转冷,落几场小雨后,就受不了,感觉寒风刺骨,冷雨砭人肌骨,再不穿上厚衣服感觉人都要冻成冰棍了!于是便迅速穿上了棉衣棉裤——结果,这些朋友,越到深秋越冷,到了冬天恨不得包着被子出门——羽绒服已经不能保护他们的身体了!
事实上,那些,标新立异不愿意遵守老经验,春天,刚暖和点,就要风度不要温度,秋天,稍寒些,就把自己包裹的年轻人,由于在这交替的时节,得不到充分锻炼,身体调节不过来,去医院的频率要比那些坚守“春捂秋冻”原则的人高很多。
当下已近中秋,气温处于下降阶段,室内气温因为房屋保温的效应滞后与室外形成反差,人们进进出出明显感觉到冷热交替,盲目的增添衣物,处于室内的时候就会流汗,来到室外被风一吹就容易感冒。
秋天坚持穿一段时间的单衣,有利于提高抵抗力
所以建议大家,这个时候,不要冷一点,就立马添加厚厚的衣服,穿薄一些,慢慢向冬衣过渡,可以使身体在天气逐渐变冷的过程的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防寒的能力,到了三九严寒时,也不会畏惧!
当然有一些春捂秋冻的坚持者,其实是因为懒,不想频繁更换衣服,结果“因懒生福”,反而增强了身体的抵抗力。
朋友们,若你身体健康,不妨也懒上几回,穿件单衣撑到中秋,增强自身御寒的能力,这样的话,也许今年的冬天身体就能不用穿成球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秋冻”,心脑血管患者,体质虚弱的老人和小孩,还是应该及时增添衣服,保护好头、手、足等关键薄位,以免受到风寒的侵袭,诱发各种疾病。
有一种冷叫咱妈觉得冷,却没有一种热,叫咱妈觉得热!
每逢春秋天气变化,妈妈们总期待我们早早穿上秋裤,又希望我们尽可能的晚脱秋裤。
可有句谚语不是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吗?这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图片来源:千库网
春捂秋冻的意思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之时,不要随意的减去厚衣服,以免受寒而变生他病;而秋冻是指天气虽有凉爽之意,但长夏季节的暑气与湿热还未完全散去,故不要过早过多的增加衣服,否则容易生内热而见咽喉肿痛鼻出血头痛腹泻等症状。
不恰当的春捂秋冻有哪些影响
01丨春捂要适度,捂错害处多
给孩子过度保暖,需要警惕捂热综合征!
捂热综合征多出现于1周岁以下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高发季节,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
宝宝新陈代谢非常快,产热高,因而需要不断散热,但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暂不完全,当过度保暖,闷捂时间过久,则会因为散热不足而诱发捂热综合征,出现高热大汗出惊厥昏迷甚至死亡等情况。
图片来源:千库网
02丨秋冻也并不是人人适用
寒冷潮湿的邪气沿着下肢皮肤肌肉比较薄弱的区域向上传,使得人体肚脐以下的脏腑经络较易受到侵袭而为病。
中秋至深秋,气温几乎与初冬相似,如果仍盲目遵从秋冻,而不注重保暖,尤其是脚腕腿部以及腹部的保暖,则会影响下肢的血液循环。长此以往,则会出现骨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女性的痛经问题。
图片来源:千库网
所以,春捂秋冻靠不靠谱,参合的标准关键在于掌握两个度:
01第一个度:温度
春捂的标准,是以15作为临界温度决定捂与不捂。当气温持续稳定在15以上时,就可以逐渐减衣,但是对于儿童及老年人来说,还需捂个7-14天。
02
第二个度:适度
对于儿童来说,应当注重穿衣的上薄下厚原则,要遵循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的三暖二凉法则,而且增减衣服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了;
成人则要注意头足腰腹以及大关节的保暖,露脐装露肩装露脚踝的时尚穿法,从健康角度来看,都是不可取的。
图片来源:千库网
重点来了:
哪些人不适合春捂秋冻?
春捂的原则更多适用于那些平素体质虚弱的年轻人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久病之人以及儿童。
而对于青壮年,尤其是那些体质偏于燥热阴虚或者湿热的人,春捂则就不一定适合了,对于他们来说,*金穿衣法则就是自体感觉不冷也不热。
秋冻一般来说,有5类人群并不适合!
1
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的人群。从入秋开始,这类人群就应当注重身体的保暖,防止关节受凉而出现疼痛麻木肿胀甚至屈伸不利的情况;
2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深秋季节,气温变化显著,这种天气的变化会使得外周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心脑负荷加重。尤其是老年人,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若血管条件不好,则会增加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这一类人群尤其避免秋冻!
3
体质瘦弱且消化功能差的人群,尤其注意下肢的保暖。人体肝脾肾经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胸腹部,联络生殖器官胃肠道及泌尿系统,且因下肢内侧皮肤肌肉相对薄弱,故寒湿之邪容易由此上行而侵及脏腑经络。体质瘦弱且消化功能差的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较之普通人弱,故而注重保暖,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4
患有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这一类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对于气温与湿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加之他们气道粘膜本身的抵抗力弱,故而易于受凉而加重呼吸道症状。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对于他们来说,是防病的关键。
5
易生病的儿童,尤其是那些反复感冒发热腹泻的孩子。家长们切不可盲目迷信秋冻的理论,仍然应当以气温变化来衡量,循序加衣。
春秋保养小常识
1春三月的保养之道:
春季,在于利用春阳的升发之气而除旧布新。外出踏青伸展筋骨,使得阳气输布周身,这些都算效法自然而养生。
其次,养肝气,调脾气为宜。除了早睡早起,饮食要注意省酸益甘,多食用一些甘味的食物,比如大枣糯米山药番薯蜂蜜胡萝卜等,可以扶助脾气;还可以增加一些有助发散阳气的食物,比如豆芽韭菜茴香豆豉香菜等,同时减少凉性水果和冷饮的摄入。
2秋三月的养护方式:
秋季,则是顺应自然而收敛阳气,除了注重保暖以外,养阴润燥是关键。可多食用一些譬如百合黑芝麻梨银耳豆腐蜂蜜白萝卜糯米等润肺之品,同时减少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因自然呈现一派肃杀之象,人也容易由此而心生抑郁,所以秋季需要保持内心平静,情绪乐观,以免悲忧太过而伤肺气。
虽然自古至今我国都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不减衣,秋不加帽”、“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的说法,但是,在现如今的温度下,您是否还在“抗冻”呢?
一、秋冻的好处就一个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天气由热转冷,秋冻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以便应付我们更为残酷的严冬。
因此,只要气温不低于20度(一般在农历八、九月份),人们都应该适当让身体承受一下冷冻。
但是,如果气温降到15℃以下并持续两周以上,我们还在“秋冻”,那就不合适了。
毕竟,秋冻并不意味着要真的要挨冻。
从中医角度讲,“秋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初秋不忙添衣”;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
这样可以避免过多出汗,使阳气外泄、抵抗力降低。
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
特别是对于北方居民来说,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但是对于南方居民来说,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完全可以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二、这几个部位不能冻
1
头部
头为诸阳之汇,易受风邪侵袭,因此,固护头部阳气尤为重要。
气温较低时,头部暴露于外,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头晕、头痛,甚至还可能会伴有心烦、耳鸣、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
2
腹部
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后容易胃痛,经期女性受寒后容易痛经等。
3
足部
“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加之足部皮肤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4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5
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受冻易留病根:
手脚冷:手脚冰凉、皮肤苍白、皲裂、皱纹增多。
脖颈冷:颈部血管受凉收缩,血流速度减慢,可能引起血压升高。
腰腹冷:诱发腹泻、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膝盖冷:能出现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肺冷:哮喘、咳嗽、感冒、咽炎等高发。
三、做好三件事,防寒更轻松
等到冻出病再保暖肯定是行不通的,保暖也并非简单地增加衣物。学会一些暖身小诀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抵御严寒。
1
常备热水袋
如果需要长时间待在室内,建议常备热水袋,既可以温暖膝盖,也方便随时暖手。
在晚上临睡前,可以将热水袋放置在颈后枕一会,有助于舒缓神经,缓解骨骼僵硬。还可以把热水袋在脚底放置一会,可以帮助脚部保暖。
但要注意避免低温烫伤。
2
每晚泡脚
手脚畏寒的人,建议每次洗漱时用40℃左右的热水,以及坚持每晚用热水泡脚20~30分钟。这样能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活血化瘀、补气升阳的作用。
3
适量运动
运动是对抗寒冷的有效方式,冬季适合的运动有慢跑、跳绳、羽毛球、乒乓球等,一定要让身体各部分都“动”起来,从而产生热量。
四、气血旺,人更暖
常吃一些能补气、活血、温阳的食物,可以让这个秋天过的更“暖”。
1
蜂蜜红枣茶
原料:去核大红枣30克、蜂蜜20克、姜丝10克、陈皮10克。
做法:将红枣、姜丝加水煎煮,烧开前放入陈皮,放至温凉时可加入适量蜂蜜调味。
作用:暖胃生津、驱寒活血,适合气虚血弱的人。
2
健脾益气粥
原料:蜜炙*芪15克、大米克、红糖3克、陈皮3克。
做法:*芪加水,烧开后用小火煎煮10分钟,再加水烧开,也煎煮10分钟,然后捞出*芪;大米提前泡好,用*芪水煮粥,加入适量红糖调味,快熟时放入陈皮。
作用:健脾养胃、补气升阳,适合气虚、阳虚的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