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阴阳,论五行,说世间百病。听得懂,学得会,且听汶东讲述《*帝内经》。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秋季养生,今年的8月7号是立秋,立秋一到就预示着夏末秋初,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而凉爽的秋天就要到来了。虽然立秋时节外面的天气依然很热,但立秋一过,秋雨一来,我们马上就能感受到秋天的味道。
秋天是什么味道呢?就比如说秋雨的味道,秋季的落叶,混杂着泥土的味道,秋高气爽的味道,秋风萧瑟的味道,这些味道就象一条一条的线一样,牵扯着我们心里一些关于秋名词就会跃然进入我们的大脑中,比如:秋高气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秋风扫落叶。另外,古人关于描写秋天的诗很多,就比如:杜甫的这首《登高》,其中有一段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下,体会一下杜甫这位人称诗圣的大诗人,他心中的秋意。
与之相对的,唐代的另外一位大诗人杜牧所写的《山行》中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和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比,我们就能发现,一样的秋天,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一个是多病之躯,心灰意冷。一个是阳气旺盛,能在秋季感受到春季的生机。这就是心境差别。
我们都知道体质的差别,可以造就心境的差别,心境的差别,可以造就情绪的差别,情绪的差别就可以影响到他们的诗作。同样是一个秋天,一个红红火火,一个悲悲切切。这背后就隐藏着一个多病之躯,一个阳气旺盛。这两位作者的体质差别。
除此之外,秋季容易引发人的情绪低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天地之间阳气的由盛转衰。我们都知道的春季阳气萌发,夏季阳气旺盛,秋季阳气收敛,冬季阳气封藏。秋季随着天地间阳气的减弱,我们的身体也会随着四季的轮转,体内的阳气到了秋季就会开始收敛,并且逐步转向内藏的变化。一个人的阳气从夏季外向的旺盛的新陈代谢,到秋季阳气的有所收敛,这种体质的变化,就会带动心智的变化,因此而生出悲的情绪。
说到秋季,在五行属金,在五脏属肺。《*帝内经》说:木曰曲直,火曰炎上,水曰润下,土曰稼穑,金曰从革。这是五行的属性特点,简单说,就是木有柔韧特性,可曲可直。火有炎热而向上的特性,水有滋养向下的特性,土有种植和收获的特性。而金的特性比较复杂,金曰从革,这个革是皮革的革。
金曰从革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秋季是用金属割取动物皮毛的时候,而割取皮毛,就要顺从皮革的走向,因此说从革。秋季是动物的皮毛开始茂盛生长的季节,这个时候的动物皮毛保暖性更好。因此,金曰从革,就有了点杀戮的味道。
虽然,秋季事收获的季节,本应带给我们喜悦,但在大多数描述秋季的文学作品中却都用悲秋来描述。这其中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一到秋季,天地间充满了肃杀之气,从空中飘落的第一片树叶大自然宣布秋的到来,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晚秋,大自然就象下达了一个杀伐令,世间草木枯萎、万物凋零,对人而言就及容易引发了悲的情绪。
那么,秋主悲是从何而来呢?在《*帝内经》五脏主七情当中,肺属金、主悲。如果一个人总是悲悲切切象林黛玉一样,看见什么事情都想哭,这是肺的功能出来问题。
说到悲,我们往往就会想到坏事情,其实呢,悲也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感情需求,悲不并完全是坏事情,这话又该怎么理解呢?就比如说,我们一些现代人听音乐都喜欢有点悲伤的歌曲,看电视剧都喜欢看悲悲切切的。对于诗词歌赋能够传世的莫不是悲悲切切,凄凄惨惨的,即使向苏东坡为首豪放派词人所写的诗歌,仍然是慷慨悲凉的才能传世。
为什么能够传世?因为他写出了我们的情感需求。我们的情感需求中有对悲这种情绪的需要和渴望。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心里是不舒服的,这同样会象饥饿了一样去寻找这种需求。因此,七情六欲是人之大欲,人世间如果纯粹是幸福,我们的情感是不能到满足的。
因此,在佛教看来,眼前这个充满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的世界就是我们的本心构建的,充分符合我们的情感需求的,可以让我们的七情六欲任意的挥洒,泛滥成灾。反过来我们又会觉得苦恼的不行。所以佛教说,这世界充满了轮回,众生在轮回中辛苦挣扎,永无解脱之日。
又说世间一切都是心识所造,就如同大梦一场。而我们却沉迷其中不愿醒来。我们现代人都知道一句话,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沉浸在这个世界的喜怒哀乐之中,不愿意醒来。因此,佛教称醒着的人是觉者,就是这个意思。
在《*帝内经》中,五脏主七情的部分,我们之前都详细的讲过,今天就不重复讲解了。我们今天要强调一点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情绪都是根据五脏的功能特点不同而发出来的。比如有的人易怒,是因为肝受伤的缘故,有的人易惊恐就是肾和胆受伤的缘故。有的人思虑不断是脾受伤的缘故。有的人总是悲悲切切就是肺受伤的缘故。
因此,《*帝内经》告诉我们一个秘密,就是所谓的心理疾病,或者说抑郁症等疾病,都是和内在的脏腑不平衡分不开的,也就是负面情绪往往因五脏中阴阳不平衡所致,要想治愈心理疾病,最好的办法就是调理五脏,使之平和。这样大部分心理疾病就会自愈。
好了,关于五脏七情部分我们就讲这么多。下面我们讲秋季的养收,又说养收之道。为什么是养收之道呢?因为《*帝内经》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了秋季自然是养收,这个收获的收。但在《*帝内经》上的讲的收可不是收获的意思。
那么《*帝内经》讲的这个收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收指的收敛的意思。那么,收敛又是什么意思呢?收敛的字面意思是减轻放纵的程度,我们说一个人到处惹是生非,我们做家长的就会说你收敛一点。如果他做到了,就叫有所收敛。
那么秋季这个收敛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秋季的收敛正好和夏季的茂盛生长形成对比。也就是当夏季的植物完成茂盛生长的过程之后,到了秋季就要有所收敛。就比如,夏季的玉米在茂盛生长的过程中,完成开花结果长出玉米的过程。这个时候玉米粒形状都已经长成,但是玉米粒的内部还都不够充实,秋季收敛的作用可以使玉米粒的表面毛孔闭塞,终止生长,随之转向完成充实、饱满、凝固的作用,最终长成坚固饱满的玉米。
其他蔬菜水果也是一样,就比如苹果在夏季虽然已经生长成型。但是甜度低,口感差,到了秋季苹果基本就完成了外形的生长,秋季的收敛作用,使苹果的外形生长停滞,转而充实内部营养,增加糖分。因此,所谓收敛就是外在生长的停止,内在营养的充实。简单归纳就是固护和充实。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毛孔的收缩,汗液排出的减少,新陈代谢的减缓,这些都是秋季的收敛作用。
在秋季动物也是这样,随着秋季的气温变冷,汗孔开始逐渐封闭,皮毛开始逐步生长,这个时候动物开始进食高营养的食物,尽量多储存脂肪,来预防未来冬季的严寒。
到了秋季,很多老人家都知道到了秋季要补秋膘,这个补秋膘指的就是,到了秋季天气凉爽,我们食欲大开,家里有老人的就会做很多肉食给我们吃,美其名曰:补秋膘。这是古代留下的传统。因为古代冬季没有新鲜蔬菜,能吃到肉食的人也很少。因此,在秋季物产丰富的时候补秋膘还是很重要的。
秋季的补养,可以补充夏季的消耗,我们都知道,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对人体消耗很大。而且,由于夏季气温炎热,人的食欲都受到影响,胃口都不太好。所以到了秋季,适当补充营养,对人体适应季节变化,是有帮助作用的。
另外,在讲夏季养长这个课程的时候,我们留过一个题目,《*帝内经》说: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个话题。《*帝内经》所说的痎疟是疟疾的通称。疟疾这个病目前在国内已经消失了,基本见不到了。在*帝内经那个时代认为疟疾是因为夏天伤暑导致的,这是个错误的观点。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疟疾是由疟原虫导致的传染病,在夏季由蚊虫传播,疟原虫在人体内有一个潜伏期,这种病多在秋季发病,发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这个病现目前在在国内少见,但在一些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家还是存在的。在古代老百姓患了这种病就用青蒿绞汁治疗疟疾,是很有效的。这在东晋时期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有明确的记载。
前几年,北京中医科学院的屠呦呦教授发明的青蒿素就主治这个病。而屠呦呦教授提取青蒿素的灵感,就是受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这个发明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
说到青蒿,我们随处可见,不管是城市还是荒郊野外。如果你认识他,了解他的药性,他就是救命良药,如果你不认识他,他只是一株荒草而已。因此,中国古人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每当我看到路边的一颗青蒿,一株荒草,都会感觉到中国古人的伟大,这些都是他们为我们留下的救命良药。
那么,是不是消灭了疟疾,秋季就没有多发病了呢?答案是:不是的。《*帝内经》说: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只是给我们举个例子而已。由于夏季保养不当造成的秋季疾病仍然很多。就比如,我们夏季多食冷饮冷食到了秋季引发秋季腹泻的情况。
另外,我们在讲解夏季养长的课程时,就有一个说法,夏季对于心脏病和高血压的患者来说是一个最适宜的季节,夏季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发病几率会降低。但是到了秋季,血压高和心脏病就会又回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夏季天气炎热,气候的特点加强了人体的代谢能力,使得我们体内的水液代谢比较容易。到了秋季人体的毛孔开始闭合,人体内的水液代谢难度增加了。秋季之后的人体水液代谢就需要完全依靠人体脏腑的能力了。这个时候人体心脏和其他脏腑代谢压力增加,对于脏腑功能弱或者不足的群体来讲,就容易诱发高血压和心脏病发病。另外,糖尿病患者也是人体代谢功能衰退的表现,因此,在秋季也容易发病。
而对于大多数肌体功能衰退的慢性病患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感染风寒。秋季天气逐渐转凉,有一个人体逐步适应的过程,人体的毛孔闭合有一个逐步的过程。如果突然感染风寒,这个时候毛孔会突然闭合,而人体需要通过毛孔代谢的水液无法代谢掉,就会加剧肺脏和心脏的压力,这样就极容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发病。
有很多中老年患者经常会和我说,我觉得我这些年身体挺好的,已经10几年没感冒发烧了,不用担心。这个不是您身体变好的表现,而是身体变差的表现。一般有慢性病的老人是很少有感冒发烧的表现的。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您的外在抵抗系统已经失去作用,这个时候一般病邪会直入脏腑,一旦病邪进入脏腑,就不会出现感冒发烧的症状了。就比如说:《*帝内经》说足太阳膀胱经为人体之藩篱,一但人体藩篱的功能被打破,我们人体的感冒发烧的情况就会消失掉。但这不代表我们就不会生病,一般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朋友会发现,感受风寒之后,心脏病发病了,糖尿病发病了,高血压发病了。这其实也是感受风寒的表现。
当人体足太阳膀胱经失去防御功能之后,他的代谢功能就会出现障碍。《*帝内经》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段话的意思说:膀胱位居人体最下部,是人体水液所汇聚之地,向都城一样。膀胱是封藏着人体津液,最后一句:气化则能出矣的意思是说,膀胱有气化人体水液的作用,人体的汗液就是通过气化从毛孔排除的。
一个人如果膀胱的代谢功能出了问题,就预示着水液代谢除了问题,这种水液代谢的问题就会逐步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出现。因为这些疾病都和水液代谢的问题息息相关。
在秋季还有一个脏腑很关键,就是肺脏,《*帝内经》说:肺为水之上源,主皮毛,主通调水道。一个人的毛孔开合和水液能否送归于膀胱,肺气都起着推动的作用,一个人到了秋季,如果感受风寒,导致毛孔的紧急关闭,就会导致体内的水液淤积在淋巴系统,这个时候就会引发淋巴结肿大,严重的就会引起发烧。
那么,淋巴系统又有什么作用的呢?《*帝内经》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中医说的三焦就是西医所说的淋巴系统。中医所说的淋巴系统有人体水液通道的和开关的作用,决渎之官就是水道的开关。而肺所主的通调水道中的水道指的就是淋巴系统。
因此,肺、三焦和膀胱三个脏腑加在一起,就是我们人体的一个水液代谢系统,这三个系统决定人体水液是否能够正常代谢,如果代谢正常,人体就是健康的,如果代谢不正常,就会引发人体多种疾病。
那么,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就问了,我们应该怎么办才能维系这个水液代谢系统的健康呢?这里推荐大家一个最好的运动,跑步。跑步最直接的锻炼就是心肺功能,心肺功能的能力增强,会逐步影响到其他脏腑的能力增强,就比如肺为肾之母,肺的功能强了,就会使肾的功能增强,肾的功能增强了就会影响到肝和膀胱的功能增强。因此,心肺的功能增强会逐步影响到五脏的功能增强,并使我们的身体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下面,关于秋季养收这个课题,我们介绍一篇《*帝内经》原文:
《*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
《*帝内经》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到了秋三月的时候,天地之气从夏季的向外发散,转而改为向内收敛,这个时候万物呈现出包容平和之象。秋季,天气由热转寒,变化比较大。此时大地之气清明,正所谓秋高气爽。在秋季的起居作息上,要早卧早起,听到鸡叫起床。保持神志的安宁,就可以减缓秋季因天地之气的急剧变化而带来的肃杀之刑。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的意思是说:秋季不要扰动肾中藏的志,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不要过度消耗肾精,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保护好肾精,才符合秋季的养收之道。秋季之所以被称为养收之道,是因为肺气的作用是收敛,扰动肾气,会使肺气受伤。如果不能做到养收之道,到了冬季就会发生腹泻。那么,也就不符合冬季的养藏之道了。
课程降到这里就进入尾声了。我们都知道,秋季到了,天气由湿转燥,很容易造成人的鼻干口燥,如果出现这个问题,这里就给推荐大家推荐一味中药,桑叶。桑叶,味甘苦,性寒,可以治疗口鼻干燥,和鼻出血。这个代茶饮就可以。胃寒的朋友忌服用。
好了,各位朋友,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欢迎扫码进入汶东中医工作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