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腹泻怎么回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记忆中的军用粮票
TUhjnbcbe - 2024/6/30 16:34:00

作者:万山红遍

漫漫人生路,苦乐总伴行。时有天高云淡,时会风雨相伴。行舟一帆风顺时少,行走崎岖不平很正常。无论经历多少困难,无论遭受什么艰辛,革命军人本质是刚强,保卫祖国建设边防。俗话说“人间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有人会说当兵苦,我说军人能吃天下苦,吃苦不叫苦,为了祖国把路铺好。当兵为什么光荣一一能吃苦,这是我军旅生涯的深切体会,是人生最值得忆取的一段时光。年的初春三月,江南已是春暖花开,紫燕双飞,桃花怒放,春雨断桥,柳荫摆渡,每一处的景色都可以独立成章。

此时,北国边陲寒意还浓。我们一批扬州新兵身着全毛四皮(皮帽、皮鞋、皮大衣、皮手套)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中旗。

此处亦称灰腾锡勒(灰腾锡勒系蒙古语,意为寒冷山梁),属阴山山脉北侧中部。东西走向,西接大青山,东接大马群山,横亘于卓资县、察哈尔右翼中旗。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指的正是这一带。此地气候严寒,干旱少雨缺水风沙大。

一日下午,训练科目刚刚结束,突然平地刮起了狂风,俄倾间一股黄色烟尘腾空而起,铺天盖地,像一个大幕迅速拉开,遮天蔽日,天空与大地瞬间被染成橙黄色,十分血腥,如同科幻片的场景,仿佛星际穿越到了火星,能见度急剧下降。

这样怪异的天气从未见过,有些惊恐,个个猫着腰冲向营房。一个意外发生了,一战友一头撞在墙拐上,头上立刻起了一个大包,仅差2公分就撞着了眼睛,还算是十分幸运,对身体并无大碍。我十分感慨,真是人间处处有风险,一不小心祸临头。

奇异的天气慢慢停息,室内积下的尘埃,在桌子上就是厚厚一层。扬沙天气春秋季时常会有,但这次非常之大。“内蒙古真正苦,一天要吃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站哨还要补”,虽是一句顺口溜,确是当时真实写照。白衬衫穿上身不一会儿,领口袖口就黑了。

这场极其罕见的天气现象,是龙卷风?不,应是龙卷沙?在气象学里应该叫什么?不知道!疑问一直在心里悬着。直到九十年代,看电视才知道北方发生沙尘暴,影响到北京。

这则“沙尘暴”的报道,使内蒙古那场怪异而又不知叫什么的天气现象又浮现在眼前。对就是沙尘暴,这则报道解开了我心中几十年的困惑。

唐代诗人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诗句中的“黄云”,所有对该诗词的释文都是指黄昏时天上的云,现实生活中黄昏时,天上的云绝不会黄色,我估猜,说的就是沙尘暴。

由此看来沙尘暴自古有之,专家考证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就湮没在沙尘之中。最近几年常有战友重游当兵的路,原来驻地已是青山绿水,筑起了防风护沙长廊,旧貌换了新颜。

我们来到这里,除了水少,常年没有水洗澡外,饮食不习惯也是一道坎。早餐玉米面糊糊加窝窝头。

窝窝头的形状,就像七十年代前农村补锅接犁头手艺人用于熔化生铁的坩锅,一个个倒扣在蒸笼里,蒸熟了还是那么硬邦邦的像铁蛋,甩在地上都不烂,味有些苦。“窝窝头”这个字眼以前在小说里见过,现在成了天天要吃的早餐。

中餐高梁米饭,一粒粒像彩色珍珠松散不成团,进口易咀嚼难,还有点涩,一顿饭能把牙嚼酸。

▲莜面卷子。

晚餐是莜面做的面条或莜面卷。其制作方法有明显的地区性和民族特色。莜面是莜麦磨成粉揉成团状放压面器内压制成面条,或由人工搓成条索状,放在笼内,莜面卷卷是将莜面团子放在手背,通过指逢漏下面,在一块光滑的小石板一推,成一片面皮,在指头上一绕,成了一个个卷,放在蒸笼内。

一笼卷卷像一个大的蜂巢。醮着事先做好汤汁吃,倒是油滑可口。初来内蒙的新战士,不是水土不服,就是脾胃不适应,吃了莜面顿感腹胀、伴有腹泻症状,时而小腹隐隐着痛像急性肠胃炎。

莜面是内蒙地区的主食。据当地人讲,吃莜面耐饥,每年初冬至来年春末每天吃两顿,也不饥饿。一日二顿是粮少,还是因为这一时间大雪封山寒彻骨,人在家中不出门,晚起早睡养精神,无农活闲居在家的原故?

其实无论是窝窝头也好,高梁米也罢,还是莜面不消化,只要坚持,一切困难都能克服。

▲莜面压制器。

莜麦成熟收获的季节,驻地周围的山腰上一片一片的莜麦。我一眼就认出他来,原来是家乡麦田中见了就拔除的杂草。农民称为胡子大麦,个头比淮麦和小麦高,麦穗上有须(芒刺),麦粒细长,产量低,出面率低。真有点异乡遇故旧,不是乡愁是仇怨。

在那地广人稀的灰腾锡勒,尤为适合莜麦种植。因为莜麦十分耐干旱,又能在薄脊的土地上生长,无须投入肥料和人工管理,成本低廉,就是一劳而获望天收的品种。怎知家乡地里杂草,竟是内蒙地方一宝。

▲未成熟的莜麦苗。

▲成熟的莜麦。

习惯了一日三餐白米饭的南方兵,连白面馍头都不怎么爱吃。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没吃过这些五谷杂粮。

同时蔬菜稀缺,土豆,当地人称为“山腰蛋”,是主打菜肴,炒土豆丝一日三餐都有。伙食费有盈余,每周一次土豆烧牛肉算是“共产主义”生活了。为了改善战士生活,偶尔外地调来一点大白菜、罐装海鱼(两年仅一次)及铁皮桶装蛋粉。

炒蛋粉却缺少了原有的鲜味和蛋香,但怎么说也是算换了口味的美味佳肴。冬季来临之前,战士们在当地贫下中牧(蒙汉杂居的地方)大爷指导下挖地窖,为越冬贮藏土豆使用。

部队首长对每个战士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我们班战士来自福建、浙江、江苏、广东、安徽等省,战士饮食的不可惯,部分战士体力有所下降。部队首长也十分清楚,想尽一切办法,养猪养羊、开荒种菜,创造条件改善伙食。

有一天开饭的号声一响,各班整好队伍,唱着“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毛主席语录歌曲,列队伙食房前,部队首长告诉战士们,今天中午吃一顿大米饭,管吃管饱。大米是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是部队调防内蒙古时,留守在福建的小分队租用农民的土地种水稻轧成大米,拉了一火车皮过来,才有了今天的大米饭。话音刚落,战士们顿时欢呼雀跃,兴奋不已。

这饭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肉炒大米”(仅此一次),查遍史书饭局菜谱也找不出它的出处,肉炒大米确是名符其实,原来是米饭煮好后,又用肉丁加佐料下锅一炒,晶莹剔透米如玉,饭米粒粒油光亮,肉香饭香阵阵香,吃一次终生难忘。

在那被古人描述为“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的阴山脚下,灰腾锡勒边,一顿世界罕见的军人大餐,足可载入史册。

父母对远离家乡的孩子不放心,常常来信询问,生活苦不苦,习惯不习惯,其实苦不苦,习惯不可惯惟有自己知道,是没有人认怂的。“苦不苦想想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的口号始终记在心中,为了祖国北部边疆的国防建设,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身再累,活再忙,也别丢梦想,山再高,路再长,也要向前闯。回信时告诉父母,蓝蓝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美丽的大草原是做梦都想来的地。其心态正如古诗所云“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军用粮票一一粗粮

▲军用粮票的背面

一次跟司务长去粮站购买军粮,来到粮管所,店里的粮食品种除玉米、高梁、莜面外,也有一些白面和大米。心想能多买点白面和大米就好了。司务长拿出一张军用粮票,此张军用粮票比普通粮票大了许多。平生第一次看到军用粮票,感觉十分好奇,当兵的人很多,见过大额军用粮票的军人少之又少。

要来一览,面值市斤,先吃了一惊,再看又吃一惊,上面竟标着“粗粮”二字。原本想让司务长多买点白面大米,看到“粗粮”二字,心全凉了,想说的话又收了回来。再看背面,还印着国家领袖“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这样一个勤俭建国方针”的话语。

后来,我知道了军用粮票由国家粮食部统一印制,按年度发行。票面上规定的“粗粮、大米、面粉和马料”是法定,必须严格执行的。部队军粮供应也和地方一样,90%是粗粮以高梁莜面玉米为主,10%是细粮。

60年代国家还很贫穷,经济还不发达,军人的伙食标准每天每人0.45元,一日三餐粗粮,保障战士吃饱肚子,已是不易。解放军是纪律严明的队伍,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和人民打成一片,不能搞一丝一毫的特殊化。

▲军用粮票一一面粉

▲军用粮票一一马料票

一转眼离开内蒙古已经五十多年,至今还恋着那火红的年代,火热的生活,是因为爱那里的一切。爱那里似爱初生月,喜那里似喜梅梢月,想那里道几首西江月,盼那里似盼辰勾月。

回首当年今日思念,回不去当年岁月,好似水底捞月,捞不着但也甜蜜蜜。她就仿若空谷幽兰一般,虽不见其身影,但却散发出阵阵清香。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3.17.

编辑:毛秘《白浪情》

1
查看完整版本: 记忆中的军用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