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最近多地连续阴雨,整个人泡在水汽里;饼干撕开包装,不到半小时就软了;皮肤问题频发,长痘痘长疙瘩,一挠就痒。
别担心,教大家一个快速祛除全身表里湿气的好方法!用后记得转发。
湿气一方面来自饮食、习惯等,一方面来自环境、气候。湿气重表现为四肢肌肉酸软无力,易困倦、睡不醒,胃口差,皮肤长痘、一挠就痒,舌苔厚腻,大便粘马桶等,还容易得感冒、发烧。
有人喝薏米水想祛湿,但是效果并不好。祛湿效果不好,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先分清楚表里。
祛湿第一步:捏脊+灸身柱祛表湿
什么是表?表的概念很大,头面部、苗窍(舌苗、七窍)、皮肤、经脉等,都是表。这些地方出现症状,都得考虑表证的可能。像风寒感冒,脉浮、头项僵痛等,是表有寒,太阳之表有寒。怎么判断表有湿呢?
早在《*帝内经》就讲:「因于湿,首如裹。」湿邪犯头面部,可以出现①头上像裹着湿漉漉的毛巾一样难受。
脾胃主四肢、肌肉,湿犯其表,起病之初就可以有②肌肉酸痛等症状。
表湿还有哪些证据?主证大家要记住:③四肢酸软,④手足自温。四肢酸软,好理解一些,「手足自温」来自《伤寒论》,指手脚温度高,甚至摸上去超过躯干的温度。
表湿存在,还有⑤其他辅助判断的症状:口不渴、小便不利、嘴巴淡、晨起手指有点胀、面色*、腰痛、发热时可见「身热不扬」等。
能清楚地判断表湿存在,之后的处理方法就很简单了:先捏脊,再艾灸身柱。简单的方法,后面起效的机理和操作的细节,都值得研究。
首先,人体在上焦的穴位都有解表的作用,而且穴位不同,解表的侧重点不同。
像大椎,是六条阳经的交汇处,可以很好地通阳解表,遇上表寒证,艾灸大椎起效就很快。而印堂,很靠近足阳明胃经,艾灸此处,解阳明之表湿,效果就很好。我们选用身柱,是因为身柱靠近肺俞,灸身柱,宣肺的效果好。吴鞠通讲:「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宣肺来除湿的,除在上、在表的湿。为什么还要先捏脊呢?这是我目前在实践中发现的最好用的艾灸祛湿辅助手法。
湿邪比较重的人,艾灸时很容易没感觉,同时艾条会因为被灸者从皮肤排出来的湿气的影响而烧得很慢很慢。我们甚至遇到过,灸着灸着艾条灸灭掉了!可见被灸者的湿气得多重!
一些湿气重的人,艾灸时还会感到莫名的难受,好像被人打了一顿似的。
而经过捏脊,捏出点汗,好比憋闷的房间打开了窗,之后再艾灸,就不容易出现灸着很难受的情况。等于说,先捏脊,可以减轻被灸者艾灸时的不适感,也能加快恢复健康。
捏脊的方法很简单,首先方向都是从下往上捏,从尾闾骨捏到大椎,成人小孩都可以捏。
前面三次都是只捏不提,第四次开始,捏到身柱时开始轻轻提拉几下,一直提拉到大椎。
力道多重呢?以被捏的人能微微出汗为度,别出大汗,出大汗,表湿反而不容易去掉。我们遇到表湿最重的,捏一次脊,就脊柱连着两侧的膀胱经,都出汗,这时要先擦干后再接着捏。大约捏七八次就可以了。至于湿夹热、夹寒,处理方式都差不多,都得先祛湿,都可以先捏脊,再灸身柱。
祛湿第二步:灸中脘/神阙祛里湿
湿还有里湿,证多见①腹泻、②腹胀、③没胃口,多数人④手足不自温,甚至是手足凉的。
里湿,多可直接艾灸中脘或肚脐改善。
最麻烦的是表里相兼,我们处理的原则是先解表,再攻里。
比如此前遇到一个案例,因为湿气重,拉肚子拉到快要脱肛,但是她自灸肚脐止不住腹泻。最后按照先表后里的方法,先灸印堂(解表湿),再灸中脘(祛里湿),两步搞定问题。
不想被湿气反复纠缠,
灸后保养是关键
湿邪所致的病,都容易迁延、反复,艾灸调理后的保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保养原则首先是忌口。叶天士讨论湿邪所致之病,病退之后,「炉火虽熄,灰中有火。」此时不忌口,特别容易死灰复燃,故病重现。
忌口什么呢?首先是容易生湿的,如牛奶、水果、肥腻的食物等;其次是太热性的,如鸡肉、乳鸽、羊肉等。忌口大约需要一周左右。
其次是避风、寒、湿。体质的偏性很难一下子改变,受寒也容易从湿化,所以病情刚退,避风寒、湿气很重要。连续阴雨时,注意关闭门窗。
最好还要作息规律,早睡早起,早起后可以简单练练混元一气功法,拉筋、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