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父母家长了解一些儿保常识,选择合适的儿保机构,从宝宝出生到18岁,一家人陪宝宝按时全程儿保,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
另外,购买几本育儿图书,加入区域儿保群,积极参加父母课堂,提高育儿知识水平。
△详细内容
在儿保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宝爸宝妈,有不少还是二宝爸妈。
他们不了解儿保要做什么,甚至误以为儿保就是测一下宝宝的身高体重;儿保时没有做好相关准备,不记得宝宝出生日期、出生情况,没有带儿保手册,没有准备宝宝吃的换的,忘记了要咨询的问题。
抱怨家里人养育方式陈旧老套,养育观点不一致;宝宝打一个喷嚏,长一个小皮疹,哭一声,动一下就急切就诊或咨询;在网上咨询时,问题描述简单以至于医生无法做出恰当回答。
基于以上原因,特写此文,分享一些儿保常识和儿保技巧,帮助父母家长在儿保时获得最大的收益。
特别说明:儿童保健的对象是从胎儿到儿童、青少年,目前胎儿期保健基本上是在孕期保健时完成,所以本文讨论未包括胎儿期。
01儿保常识
1、儿保是什么
儿保就是指儿童保健,也可以说是儿童健康管理。通俗的说就是父母和医生一起定期对儿童生长发育进行监测与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给予全方位健康指导促进儿童早期发展。
2、儿保日程
儿保日程就是儿保时间安排,父母家长了解儿保日程,就知道什么时候该给宝宝儿保。医院的服务能力和职能职责不一样,儿保日程可能有所不同。
医院采用公共卫生项目《0-6岁儿童健康管理》的日程,即新生儿、满月、3、6、8、12、18、24、30月龄,3、4、5、6岁共13次。
大部分妇医院的儿保日程是1、2、3、4、5、6、8、10、12、15、18、21、24、30月龄,3、4、5、6直到18岁。
一些医疗集团儿保诊所参考了美国BrightFuture,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日程安排有一定差异,如1岁前日程安排包括出生当天、1周、1、2、4、6、9、12月,1岁后到18岁日程差不多。
如果你所在的地区条件有限,至少按国家公共卫生要求按时到社区服务中心或镇乡卫生院儿保,总计13次。
如果条件允许,建议按到就近有儿保科的保健院、医院按日程儿保。
3、儿保做些什么
一句话,宝宝的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治以及吃喝拉撒等各方面都进行管理。具体包括:
1)询问宝宝喂养情况及病史:了解宝宝在孕期及出生时的情况,家族有无特殊疾病,宝宝的喂养和养育情况。
2)体格测量:测量身高、体重、前囟、头围,了解宝宝胖了还是瘦了,高了还是矮了等。
3)体格检查:从头到脚全面检查,包括生殖器及肛门,发现是否有*疸、皮疹、血管瘤、淋巴结肿大,口腔有无鹅口疮,牙齿生长情况,脊柱四肢有无问题,有无隐睾、疝气、肛门裂口等。
4)神经心理行为测评(智能评估):包括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跳、跑等大运动,手抓、握、拿、捏、手眼配合精细运动,语言、适应能力和社会行为等测评,发现是否存在智能方面的问题。
5)专项测试:如在上述检查中发现问题,可能进行孤独症、智力方面的测试或语言听力视力等方面的检查。
6)辅助检查:如血红蛋白、血常规检查有无贫血,铁蛋白检测是否有铁缺乏,维生素D检测是否维生素D不足,地中海基因检测确定是否有地中海贫血。
7)综合评估及指导: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医生和家长一起探讨,对儿童喂养、护理、养育、疾病预防、安全、心理行为发育等进行综合指导,必要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对不能处医院。
8)其他:很多儿保机构提供父母课堂以提高父母的养育技能,提供线上咨询,补充现场儿保未尽事宜。
上述这些检查项目不是每次儿保全做,也不是所有儿保机构都能全部提供。不同等级的儿保机构根据自己的条件提供的项目不完全一样,检查项目也根据宝宝年龄特点安排。
02如何给宝宝儿保
1、选择适当的机构
社区和镇乡卫生院是我国儿童健康管理指定的基层儿保机构,通常可以在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
由于目前我国儿科或全科医生严重缺乏,很多社区只限于测量身高体重和预防接种,所以很多家长误解儿保,认为儿保就是测量身高体重而已。
如果你所在的社区服务中心或镇乡卫生院也只限于测测身高体重而已。那你可以选择当地设置有儿保科的医院。
如果你经济条件好,需要的是高品质服务体验,则可以选择高端的医疗集团儿保诊所或个体诊所。
医生发现宝宝存在本机构不能解决的问题都会将宝宝转到有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或特殊机构进一步检查。比如在儿保中发现宝宝身材矮小,可能会建议到矮身材专科或内分泌科;有智能发育落后的情况,会建议到儿童康复科;有听力问题的会建议到听力障碍诊治中心。
一般不用从一开始就到市级省级医疗保健机构儿保,占用有限的儿保资源。
如果你居家偏远实在不方便儿保,那你可以学习宅家儿保技术,在家里进行测量检查,然后通过网络咨询,也能得到很好的收益。
2、做好准备工作
首次儿保会填写很多信息,要记好孕期胎儿和妈妈的情况、宝宝生日、出生体重、身长及出生情况,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结果,是否生过病,做过特殊治疗。
如果儿保手册是家长保管的,记得带好儿保手册,医生可连续记录宝宝的情况,以便做出更全面合理的健康指导。
用好母子健康手册,母子健康手册里有很多育儿知识,还有很多成长记录。
除了可记录孕期情况外,产后还可以记录妈妈和宝宝的情况,儿保时可以做参考。
有需要咨询的问题也可写在便签或手机备忘录,避免儿保时忘记咨询。
还要带好宝宝的吃的,换的,大一点的宝宝还可带上一两件喜欢的玩具。
3、0-18岁全程儿保
儿童生长是一个连续过程,每个年龄段有其特点,如0-6个月是喂养、护理为重点,6个月则是辅食开始添加的重要年龄,2岁前容易出现营养性疾病,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卫生问题。
儿保服务对象从最早的0-1岁的婴儿扩展到3岁内的婴幼儿,然后到现在的0-18岁儿童。重点人群是0-6岁的儿童,这也是我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所涉及年龄。进入学校后,教育与卫生部门对中小学生进行相应的健康管理。
幼儿园和学校体检,家长基本不在场,很难达到一对一儿保的收益,所以建议按0-18岁日程到儿童保健科儿保。
4、按时儿保
儿保日程的时间是按照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与特点来安排的,有其科学道理。这些年龄点是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的关键年龄点,每一个年龄段都在常规儿保基础上安排不同的重点监测项目。比如3个月进行视力和听力筛查,6个月进行贫血筛查,辅食指导。
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检查更容易发现儿童生长发育的问题,避免错过最佳时期。
为了按时儿保,要根据儿保日程做好儿保预约。很多机构都实现了分时段预约挂号,方便家长选择时间就诊,可合理安排。
一些做得好的机构还会定期打电话、发短信、医院管理平台定时发出预约邀请。
如果因为特殊原因错过儿保日程时间,要尽早补上。
5、全家人一起儿保
代代相传的育儿观念与现代科学育儿有很多不同之处。全家人一起儿保,包括养育人,可以最大化统一家人育儿观,促进家庭和睦。
儿保门诊经常会遇到家人意见不一致,比如按需哺乳还是定时哺乳,新生儿喂水或所谓清热下火药液,挤奶头,剃光头。出现健康问题后的处理方法及观念也是各自不同,总认为对方的方法和观点是错的、不合理的。
遇到这些问题,在儿保时就可以征求儿保医生,医生可以从科学的角度给予分析指导。对于一些因宗教习俗导致的分歧,家人和医生也可共同探讨,找出一个恰当的办法。
6、参加父母课堂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儿童保健、疾病治疗都在不停更新,说不定几年前的观点已经被淘汰,一两年前的观点已经过时,所以需要更新陈旧的育儿观念,学习新的育儿理念。
临床工作中遇到不少家长,宝宝腹泻就会减少甚至不给宝宝进食。我在20多年前学习的儿科专业教材及临床实践中的观点是只要宝宝有意愿,并不需要减少进食,通常只是不加新的食物。
当然这些现象与部分医生不学习更新,家长认知不足有一定的关系,还与互联网上转载过时文章也有关系。
家长积极参加线上线下父母课堂,学习最新育儿知识,不但能提高认识,还能减少不必要的紧张或焦虑。
7、购买几本育儿图书
购买几本专家写的育儿科普图书,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
8、掌握网络咨询技巧
先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