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入侵中国打14年,为何只打一次印度就放弃?背后隐藏3大原因
日本入侵中国打了14年,为何只打了一次印度就放弃,背后隐藏三大原因,从年的九一八事变到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日寇长达14年的时间,最终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但大家或许并不知道,野心膨胀的日本,当时将南亚的印度也纳入征服的名单之内,然而日本和印度之间的战争并不出名,日方仅仅展开了一次进攻就彻底放弃了,印度作为南亚霸主,在很多方面都与我们惊人的相似,为何日本如此轻易就放弃对它的侵略,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从三个方面揭秘这一问题。
第一,日本国内的资源无法支撑它的野心,时间拉回到年3月8号,日本对英帕尔地区的印度部队发起了攻击,这就是历史上的英帕尔战役,共召集了9万兵力,企图拿下英帕尔之后,扭转自己在这场战争中的被动地位,然而双方交战三个月之后,日方就不得不因惨痛的损失而撤退,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了攻打印度的计划,直到年日本天皇宣告失败,其实年的日本在正面战场已经节节败退了,日本国内的资源根本无法支撑起强大的野心,日本之所以选择对印度下手,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突破口,然后再由此扭转在中国战场的局面,其实早在年初期就在占领马来西亚之后,侵入了我们的邻国缅甸,它的意图也是不言而喻的,表面上是想控制缅甸这个小国,实际上是企图以此来突破我国西南的防线,为此当时的国民政府派遣了大量的部队去支援缅甸,日方的诡计并未因此而得逞。
而到了两年后的年,日方又想故技重施以缓解自己在正面战场的压力,不过此时它的国内经济早已崩溃,资源极度匮乏,很难维持巨大的军费开支,加上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被迫卷入太平洋战场,美方多次沉重的打击了日本部队,因此攻打印度实际上是黔驴技穷,它不但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反而还惹上了一身麻烦,印度当时还在英国殖民者的管辖之内,这极大的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而英国又是反法西斯联盟中的一员,因此事态到此也不断的扩大,日本等于是在向整个反法西斯联盟宣战,年到年期间是日本实力最为鼎盛的时期,它们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东南亚,南亚等诸多小国,宛如是太平洋霸主的存在,如果加上中国的沦陷区,日方实际控制的领土达到了惊人的多万平方公里,是其本土的18.5倍,野心极度膨胀的日本,很显然触碰到了英美等国的利益,它遭到了这些国家的联合围剿,如此一来,控制如此巨大的领土就显得非常吃力了,虽然日方也进行了愚民统治,已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文化情况可谓千差万别,不是短时间就能完全掌控的,野心实在太大,但它本土的资源过于匮乏,根本就支撑不起自己的布局,日方的行为很快就想起了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协同作战,他们为此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
第二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协同作战,日本方面以第15军司令牟田口廉也中将为指挥,第15第31,第33师团联合作战,陆军人数就高达8.5万,除此之外,第5飞行师团和一些日伪军进行增援,他们参战的兵力加起来应当超过10万,英军的主力部队是第14集团军司令员斯利姆中将麾下的第4军和第33军,而中国也调集了部队增援,除此之外,美方的空军力量也投入了这场战斗,他们主要负责的是战线补给任务,从人员投入上来看,中英美三国盟军约为15万左右,大大的超过了日本的10万人,同时,英军在武器装备上也要比日方精良,在物资的补给上更是占有很大的优势,日本的补给方式比较奇葩,他们将从缅甸征集过来的牛羊,全部都带到了战场上作为后勤储备,也就是说,日本的部队走到哪里,就要把这些牛羊赶到哪里,但作为主力部队的英军却并非如此,印度本土就能给他们提供补给,而英国的空军力量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事实证明,日军从缅甸征集来的牛羊是很大的累赘,他们在作战的过程中不断的逃跑,由此,必须有部分士兵负责看管这些牛羊,造成了没有必要的麻烦,以日本的第15军为例,他们在渡过钦敦江后兵分三路,想一鼓作气彻底剿灭驻守的英军,但后期补给跟不上,极大的延误了整个作战计划,在后期显得尤为被动,当然从整个战役过程来看,日军在前期可谓是顺风顺水,盟军反而处于加风,这实际上与彼此的战略有关,此战对于日方来说是极为必要的,是决定他们日后生死存亡的,但对于英军来说,英帕尔地区还没有重要到与对方决一死战的程度,他们还是希望能够保存实力,由此英军一开始的态度极为消极,基本上都处于被动的抵抗之中,直到其主力被彻底包围,英国第14军才意识到了危机,下定决心要与日寇一决生死,而这场战役在剑拔弩张之际,却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日军全面的战败。
第三雨林的暴雨和肆虐的瘟疫,两军对垒,双方的实力和指挥水平都很重要,但天时地利同样很重要,正当日本部队摩拳擦掌,准备彻底消灭英军主力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南亚一场持续数日的暴雨切断了日军唯一的补济线,他们从缅甸辛辛苦苦掠夺来的牛羊,走在半路上就被暴雨冲散,前线的士气为此受到很大的影响,暴雨过后,印度边境的丛林变得泥泞不堪,水土不服的日军纷纷染上了瘟疫,魔鬼一般的传染病,在数日后就传遍了整个军队,其中以痢疾,疟疾和脚气病最为普遍,根据日方的史料显示,当时病号人数普遍突破2,大关,而且不断的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痢疾,疟疾和脚气病都是不治之症,短时间内就能要人性命,以痢疾为例,患者感染后会出现发烧,呕吐和腹泻症状,严重的一天要拉上几十次,短短几天后,人体就会因为严重脱水而死,根本来不及采取任何措施,而由蚊虫传播的疟疾,则会使人出现发热,畏寒等症状,严重会导致意识模糊,浑身抽搐直至死亡。
日本的第15军为了急行军选择破釜沉舟式的轻装上阵,所发的迷你蚊帐,只能遮住人的上半身,而脚气病并非是指脚臭,他的症状是脚弱,有一种生活在雨林中的真菌导致,此病会造成人的体液积累在皮下,从而使得四肢浮肿疼痛,尤其是男性,患病之后会肿胀到数倍之大,暴雨切断了补给路线,瘟疫使得战斗力降低,原先高歌猛进的日军部队,开始节节败退,英军当时在干嘛,他们驻扎在城市当中,享受着盟军提供的各类罐头,活脱脱的一副少爷作派,两者一对比,就根本不用考虑战术不战术了,英军的胜利是非常自然的,日军内部出现了不合的声音,有人要求撤退,也有人坚持作战,为此牟田口廉也中将十分为难,他只能连续撤换了数名师团长,原本就士气动荡又临阵换帅,日本只能全线败退了。
年8月,战败的日方对部队进行清点,损兵折将超过一半,死去3万逃走2万多,回来的5万人中,多半是半死不活的病号,此战被日方称为陆军最为惨重的一次战败,而英国人则在史书中将自己吹上了天,不过英国方面的损失也很惨重,他们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之下,伤亡达到了惊人的1.6万,这些伤亡是怎么来的,与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并非是英军与日军正面交战时的伤亡,相反都是英国部队在撤退时进退失据,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伤亡,看来英国人撤退坑死队友是有传统的,敦刻尔克,缅甸大溃退到英帕尔战役,处处都能见到他们因为撤退造成的重伤亡,不过战争讲究的就是个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连老天爷都要惩罚这些发动战争的人,这又有什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