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5日上午,医院医务科副主任袁主任召集MDT(多学科会诊)。
本次被讨论的患者今年50多岁的王某,由二病区庞主任先介绍病情,大致如下:一年多前发生右侧脑出血,血肿破入侧脑室,引起“脑积水”。开颅清除血肿后,又置管进行“脑室内引流”……
目前住在我院二病区,予以胃管内注食(营养液),但患者出现呃逆,呕吐和顽固性腹泻,出现明显营养不良,伴有不规则发热、肺部感染;精神软,明显消瘦。
讨论目的:如何改善目前治疗效果?
Q1:提炼出“病情要点”
提到疗效改善,必先问诊断是否精准?诊断要正确的前提,必须是病史完整、客观。陈跃主任归纳(提炼)上述的病情如下:①有“脑出血”和“脑部手术史”至今脑内留有“引流管”。②存在“消化管高动力”征象,如呕吐、腹泻。③间歇性发热伴重度营养不良。
上述3点有无内在联系?若有,谁在前,谁在后?谁是因,谁是果?对所报告的庞杂病史,先进行归类、归纳,浓缩出3-4个左右的“关键词”(keywords),旨在“划出”一个大致的思考范围:而非"无厘头”式地进行“鉴别诊断”。确定“关键症状’(主要问题)后,开动脑筋,动用一切以往的经验和学过的理论,极力寻找“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Q2:“三点”连成“事件链”
参会的急诊科专家丁主任提及“脑肠轴”概念,即脑功能不稳定会引发“肠病”的意思。陈跃主任结合一病区和外院会诊的经历。告诉大家,这位患者有“脑疾”——间脑癫痫(内脏型癫痫),导致其胃肠道蠕动亢进,排空过快,妨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最终导致“顽固性腹泻”→重度营养不良,至于“间歇性发热”,既有“痫性因素”(干扰体温中枢);又有呕吐物所致的“误吸”因素。
牵住牛鼻子,抓住主要矛盾,方能摆脱“窘境”。具体而言,①可联系24小时动态脑电图记录(EEG)。②小剂量滴定(增量)抗痫药“左乙拉西坦”。③重用TPN(静脉高营养),轻用EN(肠内营养),调整好不同营养途径的“权重”。
Q3:鉴诊要“有的放矢”
讨论会上,青年医生踊跃发言,周医生提出有无“肠结核”可能,是否需要进一步查“T-spot试验”?陈跃主任答复,鉴别诊断时的思路很重要,思考范围要相时有限。
一切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而非“漫无边际”。具体到有无“肠结核”可能的讨论,该病一般起源于“开放性肺结核”;临床特征是“腹泻与便秘交替”;好发部位是右下腹,实为“回盲部淋巴结过度增殖”所致的系列症状。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MDT这种场合,讨论有时会很激烈,大家的思维极快,刺刀见红,体现出一个“熟”字。“熟”从何来?它来自于平时的競競业业、看书学习和案例积累;否则你会“跑题”、或“插不上话";或成为“纯粹的听客”。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每个人的发言,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平时的思考深度和广度。大家各抒己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终为此患者制定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
纵观上述全过程,正确的诊断大致是这样产生的:①去床边问病史,全面、客观地掌握病情(bedside);②归纳、提炼出关键症状(keyworks);③在主要症状之间寻找内在联系;若知识面不够,可借助百度(SO、搜商)。循着上述“3步法”,医院医生团队已相继破解“轻链沉积病”“室管膜瘤”等专科“冷门病”!
会后,医院参会人员均表示受益匪浅,医院专家的悉心指导。今后,我院将不断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及服务能力,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护佑患者健康,医院综合实力提升贡献力量!
(本单位提供的姓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