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腹泻怎么回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BBC纪录片人生七年,耗时63年跟拍 [复制链接]

1#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4437.html
本文授权转载自:精英说ID:elitestalk视频可在腾讯视频搜索,VIP付费观看年6月,全世界无数人守在电视机前,等待一档纪录片的更新——《人生七年》(theupseries)的最新一集《63up9》。这部耗费半个世纪取材、拍摄、制作的长篇巨作,在这个月迎来了第54个年头,到了今年,片中记录的那群孩子,已经63岁了。纪录片通过记录14个孩子的人生轨迹呈现英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其作品本身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拍摄每个人物的意义图片来源:SBS从年开始,7岁,14岁,28岁,42岁…一直到如今的63岁,几乎全世界的人们都跟随着导演迈克尔·艾普特(MichaelApted)的镜头,窥探着这群英国不同阶层孩子们半生的缩影。在这些来孩子中,有的出身孤儿院、有的父母都是劳工、有的来自中产家庭、有的读寄宿学校,而之后每隔七年,迈克尔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了解他们的生活、询问他们对现状的看法和未来的规划。影片中的14位小孩图片来源:SBS在漫长的拍摄期间,大多数人每七年现身接受采访,却有孩子生活落魄、流落街头,甚至剧组也找不到人。7岁到63岁,一个人的大部分人生,都浓缩在这系列纪录片里。观众拿出最初观看《人生七年》时的照片这一幕让无数人泪崩图片来源:SBS长大、变老的不仅是这14名孩子,还有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们,从来没有哪部纪录片,如此强有力地影响了那么多真实的人生。当原本鲜亮的彩色记忆,被影像中黑白的色调取代,人们的眼里渐渐褪去孩童时憧憬未来的星光,我们都成为了那一个个,曝露在时间长河中有去无回的人儿。

63岁:一场暮年的和解

在刚刚更新的《63Up9》里,当主人公们再次出现在镜头前,在老朋友迈克尔的引导下回顾前半生,我们看到了当年大部分孩子的晚景:上层阶级的小孩们,全都毫无意外地进入了他们为自己预言的学校。安德鲁剑桥毕业后从律师当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等待迎接和谐安详的晚年生活。7岁与63岁的安德鲁布鲁斯因为觉得教育事业更意义,牛津毕业后没有选择高薪工作,而是去了不同的公立学校教书,对英国的教育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小男孩约翰在遭遇了父亲早逝后,由母亲省吃俭用把他抚养长大,并进入剑桥读书。而后娶了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并一直为王室担任法律顾问,老年从事慈善事业。7岁与56岁的约翰查尔斯因为反感精英教育,在21岁后退出了拍摄,后来在新闻业工作,也为BBC拍过纪录片。而在中产家庭这边,小时候积极活泼的尼尔,青春期时患上精神疾病,从大学辍学,成为流浪汉。终于在晚年找回了生活的意义,40岁当上了议会顾问和业余牧师。7岁与49岁的尼尔叛逆少年彼得曾因为在节目里批评*府被舆论攻击,退出拍摄直到56岁回归。此时的他戴上了红色的框架眼镜,公务员身份为*府服务,还和妻子一起重拾起了年轻时玩乐队的爱好。7岁与63岁的彼得来自工人家庭的托尼经历了生活的浮浮沉沉,梦想当赛马师失败后在伦敦开出租维生。7岁时梦想着到超市工作的林恩,将一辈子都奉献给了社区图书馆和那里的孩子,在晚年被病痛缠绕,于年离世。7岁与56岁的林恩单亲妈妈苏离婚后遇到了新的爱人,虽然没有读过书,但靠着在职场不断地打拼,目前在伦敦大学玛丽学院担任行*工作。14岁时想有一个幸福家庭的杰基,后来伴侣因车祸死亡,令她心碎不已;在苏格兰地区抚养三个孩子长大的她,晚年身体一直不好,靠领救济金度日。14岁与63岁的杰基来自农村的尼克,他靠着奖学金考上牛津大学,而后移民美国研究成为物理学教授,晚年患上喉癌。7岁与63岁的尼克回顾这14个孩子的人生经历,除了考上了牛津物理系的农村孩子尼克和从中产沦落成流浪汉的尼尔,其他12个孩子都没有离开自己出生时所在的阶层。精英阶层和中产阶级出身的孩子长大后过着和他们父母别无二致的富裕生活,而出身较差的孩子几乎终日碌碌、止于平庸。而在节目一开始,导演就做出了预判: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将决定了他们的未来。如今看来,迈克尔的命题作文已经出色完成,因为大多数人的确没能成功地反抗命运、跳出自己固有的阶级。但随着一个又一个七年过去,迈克尔发现,自己自以为是的“上帝视角”错了。63岁的托尼图片来源:纪录片《63UP》事实上,我认为他们会对自己的老去感到担忧和焦虑,整日为低迷的经济形势发愁,时常回忆自己的青春时光,并对年轻时做过的错误决定感到后悔…但是让我惊讶的是,受访者们大多数都在自己的家庭生活或者其他领域找到了让自己真正感到舒适和开心的事情。当老人们走到如今的年岁,曾经的懵懂、叛逆、桀骜、迷茫、心酸、幸福都已经慢慢地沉淀在了皱纹里。《63Up》参与者:63岁的托尼(右)、苏(中)和布鲁斯(左)手捧自己7岁时的照片图片来源:SBS藏身镜头之后的导演逐渐明白,其实他拍的不仅仅是一部记录社会阶层固化的影片,这一系列纪录片无意中触及的,一个更迷人的主题:人生“在整个项目的核心处,我们能看到人生最神秘的东西。我们是怎么成为今天这样子的?”罗杰·艾伯特曾评论这个系列道。到底是什么在决定我们的人生?毫无疑问,阶层、教育、环境、朋友,这些都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呢?

阶级壁垒的确存在,眼界视野决定格局

纪录片一开始,上层阶级的富家三兄弟已经让人印象深刻。在私立学校读书的三人,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他们每天有着规律的作息,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所中学,进入牛津剑桥然后成为社会精英。7岁的查尔斯、安德鲁和约翰当富家三兄弟每天阅读《金融报》、《观察家》、《泰晤士报》,对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时,伦敦东区的工人阶级三姐妹则自由了许多。这三个女孩在伦敦的同一所小学上学,虽然需要上舞蹈课,但是其实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自由活动,老师并不会管她们。7岁的女孩子们,会凑在一起谈论喜欢的男孩,兴高采烈地讨论以后要生几个孩子,幻想未来生活的景象。7岁的杰基、林恩和苏与此同时,穷人区贫民窟长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还有人希望能够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孤儿院长大的保罗西蒙是个私生子,不知道爸爸是谁。妈妈养不起他,就把他丢到了福利院。福利院的氛围就像*队一样,成人护工不会给孩子一丁点的关爱。再加上西蒙的黑人血统,经常被大孩子欺负。他天天都在不安中度过,连睡觉时也无法放松。7岁的西蒙

在英国,阶级文化被认为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如同英国人对茶与蛋糕的热爱,融入在了血液中。

虽然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但从第一部纪录片开始,就已经感受到了不同阶级间深刻的差异。

第一集纪录片过后,人们已经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差异影响,正在影响这些孩子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并在之后持续影响他们的选择。阶级界限的存在已经毋庸置疑,接下来人们希望知道,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随着教育水平和社会福利的改变,社会流动性真的会随之提高和改变么?7岁和14岁的杰基、林恩和苏

教育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现实比人们的设想更加残酷,要打破阶级鸿沟实现人人平等,不过是乌托邦式的想象。在这14个人中,大多数孩子的人生轨迹,就如同导演所假设地如预期发展。

上层社会的家庭给了子女们更多的人生引导,父母的眼界、格局、能力和人脉,直接影响了这些孩子们的人生轨迹。在父母的引导下,虽然金钱帮助孩子有了更多了解大千世界的机会,但精神层面的耳濡目染比物质更为深远。富家三兄弟之一的安德鲁,在镜头前说:“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但是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从小富家三兄弟就了解社会竞争,懂得合理规划。这些孩子更早掌握了出类拔萃的诀窍,一直走在求学路上的他们,有的成了律师,有的成为电视制作人,过着上层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相比起来,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孩子,未来就不可预测得多。中下层的孩子们并不懂得教育的意义,打架是他们最大的娱乐,对未来没什么打算,梦想就是少挨打,不挨饿。他们随意地辍学,早早地进入社会,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等底层命运。步入中年,那些因各种原因放弃求学的采访者,多数会感慨上学时如果好好学习,就不至于为生活所迫,延长退休,靠*府救济金为生,也会有更好的出路。面对阶级差异产生的成长壁垒,农村孩子尼克是一位幸运儿。作为所有人物中,唯一一个从底层实现阶级跨越的案例,他既是打破阶级壁垒的特例,也是教育改变人生最好的例证。镜头前的尼克并不其他孩子那般引人注意,他出生在乡村典型的乡下孩子,每天需要走3英里的路去上学,从小缺少与社会的互动显得十分害羞。

14岁时的他一直把脑袋埋起来回避镜头,厚厚的玻璃眼镜下,还满是对未来的忧愁和迷茫。

然而,教育正在逐渐让他改变。

一开始,在一本关于行星的插图绘本里,丰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唤起了尼克对科学的兴趣。老师热情地鼓励他说:“你平时那么爱看书,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

老师不经意的话语,却让尼克感受到了信任与鼓励,从此越发痴迷各式各样的科技书籍,用心专研科学知识。他说,是这位老师的引导促使他进入了科学的大门。

21岁那年Nick顺利考入了牛津大学就读物理系。28岁时,因为英国紧缩学校经费,于是移民美国做核电研究,并来到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书。

我们看着曾经害羞,不自信的Nick在走出牛津校门以后成为了一个充满自信,令人如沐春风的学者,见证了他从乡村小子到大学教授的转变。

教育比物质的影响更为深远。当一个人拥有了知识,他的视野变得开阔,他拥有了更多的机会,他可以轻松地发现限制他的天花板也就只有方寸大,向前走一段,头顶就是广阔的天空。

通往幸福的关键:性格决定命运

而在教育与阶级之外,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便是人格。还记得工人阶层三姐妹中的苏么,和她的另外两位朋友杰基和林恩一样,成年后的她们都毫无意外地遭遇了贫穷、离婚与单亲的苦难。但不同于其他女孩一脸严肃,满腹恼骚地抱怨,苏总是带着乐观的心态,她珍惜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同时也积极寻找机会提升自己。苏和孩子们在一起图片来源:Google成长于伦敦东区一个工人家庭的苏因为家庭原因没有上过大学,在21岁毕业后在一家旅行社上班。35岁那年,苏带着两个孩子与丈夫离婚。虽然镜头前,苏坦言“结婚结得早一定会错过一些东西。”,“错过能够完全做自己的人生重要阶段,因为人一旦结婚,就不能再为自己而活。”但苏并没有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气馁,她一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一边在一家制造公司做兼职。在苏42岁的时候,她重新开始做全职工作,在伦敦大学皇后学院法学系做协助课程管理工作。为了孩子的成长,苏牺牲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工作机会,而孩子也在她困难时给予了坚持下去的希望。在《63UP》的镜头里,苏已经成为伦敦大学玛丽学院法学系的行*主管,拥有一位彼此相伴20年之久的恋人。在业余时间,苏加入了当地一家小型话剧团,重拾舞台剧、唱歌的爱好。越活越美,事业爱情双丰收的苏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自信乐观的性格让她平凡的人生闪亮着耀眼的光彩。图片来源:Google和苏一样,当节目中大多数人回首人生时,多会觉得幸福与成就、金钱并没有多大联系,能被人爱才是最重要的。同样来自工人阶级的男孩托尼,也是人格塑造命运的一位见证人。图片来源:Google7岁那年,托尼最大的梦想是成为赛马师,在孤儿院长大的他无法选择教育这条路,赛马成了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为此,托尼在其他小孩上学的年纪,天天泡在赛马训练场训练,为此不仅拿到了一些比赛机会、和自己的偶像同场竞技,还因为第三名的成绩登上了当地报纸的版面。然而,不够优秀的托尼还是被这项运动淘汰。这个希望破灭的男孩只能走上工人阶级的老路。在那段青春期,托尼也曾陷入愤世嫉俗的迷茫期,跟着身边的大人学会了一堆恶习:*博、骗钱…为此导演在托尼21岁时,表达了自己对那个出身孤儿院、愤世嫉俗、想要成为马术运动员却不得志的男孩——未来生活的预见,他认为托尼这样发展下去迟早要进监狱。但事实上,当导演在7年后再见到托尼时,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出租车,并且自食其力、养家糊口。终其一生,托尼都受益于自己知足常乐的性格,勇于尝试心中的梦想,积极解决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他不仅尝试过骑师、出租车司机、创业,还在业余时间养马、报表演班、演配角、在卷福的剧中客串,甚至买下过西班牙的一套独家别墅。托尼始终相信“喜欢的事情一定要去尝试,不管最后成没成,至少你试过”,虽然当年的梦想也许只实现了10%,但这已经足够让他心满意足。屡屡做回出租车司机的托尼那些被主流思想认为没有事业心、没有跨越自己阶层的“失败者们”,大多从家庭或者其他领域获得了爱与动力,在五十多岁的时候依然乐观且满足,并认为之后的生活还有无限可能。与此同时,同样来自伦敦东区的小女孩林恩却成为了一个令人心疼的反例。7岁时的小女孩林恩,可以说是几个女孩中天真烂漫的一位。7岁的林恩但当她14岁时,已不想直面镜头。19岁那年,林恩结了婚,然而婚姻生活并没有为她带来更多的改变。21岁时,林恩做了流动图书馆的管理员,但图书也没有维持她淡然优雅的气质,她对很多事情不满和抱怨,从经济紧缩、教育到*府,林恩认为整个社会一败涂地,脸色也越来越差。35岁的林恩再往后,你会发现Lynn是所有人物中老得最迅速的,35岁的她就有了一张完全苍老的脸。再然后,她开始被疾病缠绕,她早早接纳了自己的命运而不做更多的争取。再往后去,伴随着脸色的惨不忍睹,她有了更多的疾病,年,林恩等不及《63up》的拍摄,遗憾去世。最后出现在镜头前,56岁的林恩故事讲到这里,14位孩子的人生仍未一一道尽。尽管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也难以预测,但却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比物质的影响更为深远,而健全的人格是面对苦难最好的解药。《人生七年》系列,从来不是因哪一部单独电影而伟大,而因每一部的存在而荣耀。跟着这群孩子们的百态人生,好像我们又活过了一遍。参考资料:《金融时报》《人生七年》的启示《人生7年63Up》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