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引发的疾病
也有真实症状
很多人往往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心理性、情绪性的疾病引起的生理症状都是幻觉,不需要吃药。
这个误解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可以说是非常典型和普遍:「心理疾病」等于「没病」,「情绪问题」等于「没有问题」,「心理作用导致的难受」等于「不是真的难受」。
所以周围人总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老是试图通过安慰、开导、鼓励来让我们无视症状、「战胜」症状。
很多人会片面地认为,胃部疾病都是由于饮食不规律、不健康导致的,比如我就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今天没吃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呀,怎么会肚子痛呢?」
然而情绪性胃病它也是胃病,也会有真真切切的躯体症状存在,甚至可能引发器质性病变,比如出现胃黏膜损伤等。
为什么压力大
会引起消化系统疾病?
一个人如果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愤怒、疲劳等高压情况下,这些不良情绪会通过大脑影响自主神经系统,使得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兴奋,并且压抑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的兴奋,伴随着的就是「战或逃」反应,因此大量血液会向肌肉集中(保证有足够的力量来战斗或逃跑),而消化系统(主要受副交感神经调控)的供血则会被压抑,从而导致供血不足。
这样的变化可能引起胃肠道功能失调,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而保护胃黏膜的黏液层分泌减少,过多分泌的胃酸可能会使胃黏膜受到损伤,导致胃痛。
与此同时,在战或逃反应被激活的情况下,身体要为战斗或是逃跑做准备,就会主动减轻自己的负担,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引发呕吐(达到减重的目的)。
这样一来二去,长期下来就容易伤害消化系统,胃酸逆流、肠胃病可能就这样产生了。
「心身疾病」单独有姓名
在我们心理学中,这种由不良情绪引发的生理疾病必须单独拥有姓名,那就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
它具有几个特点:
首先,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引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其次,它会出现躯体症状,并且有器质性病理改变;
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躯体症状虽然由心理致病因素导致,却并不是个体臆想出来的病症,即不是简单的心理作用就可以解释的。
而胃病有时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心身疾病。
对于心身疾病患者,需要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单独依靠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都会事倍功半。
所以,如果过分夸大患者心态调整的主观能动性(「加油,你能行」)是无法摆脱症状的。仅仅依靠心理调节,不给予药物治疗,很容易延误病情、加重痛苦。
心病需要心药医,胃痛有时也真的需要胃药来医啊。该看医生吃药的,一定别硬撑。
来源:丁香医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