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腹泻怎么回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肠子的小心思可多着呢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植皮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肝肠寸断、牵肠挂肚、饥肠辘辘、搜肠刮肚、愁肠百结、羊肠小道、鱼肠尺素、脑满肠肥、铁石心肠、九曲回肠、古道热肠、小肚鸡肠、蛇蝎心肠、荡气回肠……含有“肠”字的成语那么多,但我们对肠子究竟了解多少呢?今天给大家讲一本书,德国医学博士朱莉娅·恩德斯撰写的关于肠道健康的科普书——《肠子的小心思》。恩德斯女士很可能不知道任何中国成语,但她的研究内容与“愁肠百结”、“牵肠挂肚”、“荡气回肠”这些成语有惊人的契合——我们的肠子与我们的大脑和心理关系密切。为了尽量多介绍书中的内容,本文只好写得像肠子一样长……全书分三个PARTPART1迷人的肠子PART2有趣的肠神经PART3喧闹的微生物世界PART1迷人的肠子这一部分主要是消化的基础知识。1.1开胃菜——如何排便作者虽然是正儿八经的科研工作者,但其实很会写作。换成一般人写这样一本书,那开头八成是介绍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但作者没有,作者的开篇绝对惊艳,因为她上了一道非常刺激味蕾的开胃菜——从科学的角度看,人是怎样排便的?说得俗气点,你的屎是怎么拉出来的?用作者的话解释,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四个活动主体:

外括约肌(人能主观控制)

内括约肌(人不能主观控制)

大脑

两块括约肌之间的传感细胞

我这里摘取一段文字,大家感受一下作者幽默的写作风格吧(全书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当便便到达内括约肌时,它会反射性地张开。但是它可不会一下就大开绿灯,不给外括约肌一点准备时间,它会先试探性地放出一支小分队去侦查一下情况。在两块括约肌之间布满了传感细胞,它们会先分析一下小分队的性质,比如是固态的还是气态的,再将信息上传至大脑。这时大脑会收到信号:“*情紧急”或者“没什么,就是个幌子”。同时,大脑会借助耳朵、眼睛传来的信息,并综合以往的经验对外界环境做出评估,并制定相应措施。数秒内,大脑便做出初步决策,并把它下达给外括约肌:“我观察过了,你现在可是在阿姨的客厅里,最多只能让气体部分悄悄通行,固体部分要守住!”外括约肌理解指令后便乖乖地收得更紧了些。接着内括约肌也接收到了这个信号,它尊重同事的决定,于是合力将小分队安置回等待区域。放行是迟早的事,只是不是此时此地。稍过些时候,内括约肌会再试探一次,那个时候你已经悠闲地躺在自家的沙发上了,大脑*旗一挥:放行!基本原理解释清楚之后,作者就顺理成章地解释了便秘是怎么回事,以及产后便秘又是怎么回事,具体解释大家可以去书里看。1.2开胃菜之二——正确的排便姿势第一个问题(如何排便)解决之后,作者紧接着又上了一道开胃菜:什么是正确的排便姿势。我们知道,在卫生间排便主要有坐便和蹲便两种方式。两者比较而言,蹲便虽然累一些,但排泄过程更舒适、更顺畅。那为什么坐着排便就没那么顺畅呢?作者解释说,这是因为人类的肠道闭合机制不是为了坐着上厕所设计的,在坐姿状态下,没有完全打开“出舱口”。具体说来,蹲坑时,也就是你在荒田野地无人处解决问题时,肠道是笔直的,排便更通畅,而当你在坐便器上坐着时,你的肠道姿势和你平时站着没什么区别,靠近肛门的位置是弯曲的,你必须用力才能让便便穿过这道弯。这套弯曲的机制是为了平时减轻肛门括约肌的压力而设计的。从原始人到古人都是蹲便。普遍使用坐便器的历史相对于整个人类的历史是非常短的。全书插图由作者的妹妹吉尔·恩德斯绘制同样,基本原理解释清楚之后,作者又顺理成章地解释了痔疮和结肠憩室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普遍使用坐便器的国家得痔疮的人更多。作者还建议,如果既要坐在马桶上,又要顺畅排便,那不妨在脚下垫个小板凳,上半身微微前倾,这样就可以达到蹲便的效果了。1.3消化系统基础知识在两道有关排便的开胃菜之后,作者开始按顺序讲解消化系统:唾液腺、扁桃体、食道、胃、小肠和大肠,主要介绍了这些部位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满满的都是干货,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书中查找你感兴趣的部位。这里的重点知识是小肠和大肠的结构和功能,因为这是这本书主要的描写对象,对理解后面两个PART至关重要。我在这里只摘出两条tips,如果有人像我一样有胃胀和反酸症状,不妨看一看:第一个tip是胃胀严重时,睡觉应该选择左侧卧的姿势,不要右侧卧,原因是食道和胃的连接处,也就是贲门,并不位于胃的正上方,而是在胃的右侧。食管是从右上方斜插进胃里的,因为这样可以防止走路、大笑或者咳嗽时,来自腹部的压力把吃进去的东西通过食管直接挤回口腔。但这种结构设计的后果是胃内部的气体飘浮到胃的最上部,无法从侧面的食管释放出来。如果你左侧卧,那么胃的右侧就处于上方,胃里的胀气就可以相对容易地通过打嗝释放出来,从而减轻胃胀的程度,而右侧卧是不利于排气的。(当然,如果你的身体有其他症状,不能左侧卧,那这条tip就没有意义了。)第二个tip是饱餐之后应该挺起背、坐直,这样能有效预防胃酸倒流。这与食管的肌肉结构有关。挺身仰头时,食管被纵向拉长,食道变窄,上下闭合更紧,所以胃酸不容易倒流。这也在提醒广大食管反流受害者,饭后一段时间最好不要伏案工作。1.4三大营养物,食物过敏不耐受在开篇两道开胃菜和介绍消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后,PART1还有两块重要基础知识,一块是三大营养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分解和吸收,我们常说的“消化”就是指这部分内容。碳水化合物:糖分子连在一起形成多糖结构,这类糖链叫碳水化合物。我们的身体偏爱甜食,因为甜食里的白糖能更快、更容易地被吸收,进入血液后可以迅速转化成能量,因此大脑会继续鼓励支持我们对甜食的偏好。暂时消耗不掉的糖分会结成叫做糖原的多糖结构,储存在肝脏里,也可以转化成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里。只有大量运动、糖原被消耗得差不多时,身体才会动用脂肪中储备的能量。脂肪:脂肪无法像其他营养物质那样从肠道直接进入血液,而是通过淋巴系统。小肠的淋巴管汇集到一起,成为一条宽大的淋巴管——胸导管。脂肪被吸收、汇聚到胸导管,然后从这里抵达心脏。蛋白质:蛋白质到小肠里被消化酶分解成氨基酸,只有氨基酸才能被小肠壁吸收。氨基酸一共有20多种。植物蛋白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经常种类不全,被称为不完全蛋白质。如果完全依靠从植物蛋白中摄取的氨基酸建造我们自身的蛋白质,就会变成无法完工的烂尾工程。不过,只要把谷物和豆类搭配起来,就可以满足人体对氨基酸种类的所有需求。如果不是彻底的素食主义者,平时也摄入蛋和奶的话,那么蛋和奶也可以补全“不完全的”蛋白质。另一块重要知识是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作者主要介绍了花生蛋白过敏、麦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果糖不耐受四种情况,这些问题虽然都叫过敏或不耐受,但背后的原理大相径庭,有这些过敏或不耐受问题的朋友或许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1.5彩蛋:便便外刊PART1最后还有一个小彩蛋,而且是非常有价值的彩蛋,叫“便便外刊:成分·颜色·硬度”。成分这部分告诉你,便便并非“吃什么拉什么”那么简单,里边大部分其实是水,固体部分1/3是细菌,1/3是植物纤维,最后1/3是其他各种垃圾,作者称之为“杂牌*”。颜色部分告诉你,正常的便便是屎*色或屎棕色,其他颜色可能意味着你出了问题,需要去看医生。最有意思的部分是硬度。作者引入了“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这个由医院年发明的分类方法把所有大便分为7类,所谓万“便”不离其宗,人类排出的所有形状的便便都可以对号入座。作者还专门配了一张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英文搜索引擎中输入Bristolstoolchart或Bristolstoolscale,可以找到一些非常有趣的图片(都是彩图哦)。甚至还有一些衍生品,比如下面这种马克杯,据说是给医护朋友送礼的上乘之选:PART2有趣的肠神经在这一部分,作者从专业角度解释神经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这部分又分为五块知识。2.1重新梳理消化系统第一块知识是跟随食物在我们人体内一起旅行,看一看消化系统的各个部分是如何在神经的指挥和刺激下工作的。这部分和PART1介绍消化系统基础知识的内容看似有些重合,其实角度完全不同,因为作者在这里更强调神经的作用。但我觉得作者这部分写得比较单薄,关于神经的指挥、控制、协调、失调等重点内容主要体现在之后的章节里。2.2泛酸第二块知识是泛酸。虽然作者用的是“泛酸”,而不是“反酸”,但根据书中的内容可以判断,作者并未刻意区分这两个概念。作者认为泛酸是因为消化道神经收到了错误信息,导致胃酸流向了不该流向的位置,具体说来就是在刺激胃酸分泌的同时又导致贲门放松、舒张。那么哪些因素能刺激胃酸分泌呢?作者列举的因素包括:吸烟、女性怀孕时产生的孕激素、甜食、咖啡、巧克力、酒精等。作者说,对于这些因素中的食物,要注意一点,即不是所有人吃了都会起反应,更不意味着你要放弃所有这些食物,每个人可以通过试验来列出自己的忌口清单。作者紧接着又介绍了应对反酸的主要方法,我这里就不列举了,因为有过反酸经历的人在看医生的时候都一定学习过这些方法了2.3呕吐第三块知识是呕吐。作者说,呕吐不是神经出错造成的,恰恰相反,它是神经运转正常的体现。作者列举了四种常见的呕吐情况。一是胃肠道出现大量病*。二是食物和酒精中*。三是晕车晕船。四是压力、紧张、恐惧等强烈的情绪波动。最后这一条让我想起电影《利刃出鞘》的女主角玛塔。玛塔每次撒谎之后必然会呕吐,办案警察最愿意和这样的证人交谈了。针对上面这四类呕吐情况,作者从神经系统的角度一一解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看。总之,呕吐的主要原因是神经系统为保护人体而采取的紧急行动。像前文一样,既然提出问题,就一定要解决问题。作者提供了一些预防或减轻呕吐的小建议:

远眺,适用于晕车或晕船

让自己尽量放松,降低大脑的警戒程度

吃生姜,据说生姜中的某些成分可以阻碍大脑发出呕吐信号

吃晕车晕船药

按摩内关穴,此法得到国际医学的广泛认证,但还不能用西医解释

2.4便秘第四块知识是便秘。便秘的生理学解释在全书开头就介绍过了,主要是肠道神经和肌肉不配合。作者在这一部分先提出了检验你是否便秘的简单方法,也就是满足下列条件的至少两条:

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三次

排出的便便有1/4以上质地非常硬,经常是驴屎蛋

排便时需要非常用力

经常要靠辅助办法(开塞露或是民间偏方)才能排便

拉完总觉得意犹未尽

然后作者介绍了一些适合轻度便秘患者的小妙招,包括多吃膳食纤维、多喝水、不要憋便、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等。作者还介绍了一套坐便器上玩的“蹲式秋千”,通过在坐便器上“荡秋千”来减轻便秘症状(见下图)。温馨提示,此法只适合在独立卫生间关门尝试,否则吓到别人就是你的不对了。最后作者介绍了针对顽固便秘的方法——泻药。泻药主要分四种:一是高渗性泻药,这类泻药通过使体内的水分渗透到肠腔,使便便湿润柔软(又细分为盐类、糖类和小分子链三类);二是滑润性泻药,比如凡士林,用消化不掉的多余油脂把便便包裹起来,使排便更加通畅;三是刺激性泻药,向肠道发出指令,从肠道外把水运进来,同时让肠道肌肉运动起来;四是胃肠动力药,是新型药物,作者建议非必要情况下优先使用传统药物。2.5肠道与大脑的信息交流在重新梳理消化系统,重点剖析肠道神经在泛酸、呕吐、便秘三大症状中的作用之后,我们来到PART2的最后一块知识,即肠道和大脑如何传递信息。肠道和大脑之间有两道屏障,肠道有一道,大脑有一道,这两道屏障保证不是肠子里发生的任何信息都会传递给大脑进行分析。这两道屏障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肠易激综合征,它可以解释为肠道与大脑之间的屏障变弱,大脑过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