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体湿的表现
1.体形肥胖,啤酒肚,脂肪肝。
2.容易出汗,让人觉得是个“油”人。
3.总是觉得腰膝困重酸痛,不精神,见床就躺,那叫和床一个亲呀。
4.头晕晕乎乎,眼睛迷迷乎乎,眼屎多。
5.嘴黏黏乎乎,或口中犯甜;口腔溃疡总是不好。
6.耳朵流水或湿痒。
7.胸膈痞满,食欲不振,经常胃胀不乐意吃饭或者饭量很大,说明又有胃火。
8.大便溏稀,黏黏乎乎。
9.小便混浊,不清亮。
10.阴囊潮湿,脚气。
11.脚气。
女性体湿的表现
1.油脂分泌旺盛,一张脸蛋像是油田,总是油光满面。
2.容易出汗,让人觉得不清爽。
3.体形肥胖,总是觉得浑身困重,懒洋洋的。
4.喜好食用甜食和油炸食品。
5.头晕晕乎乎,经常头晕还查不出毛病;眼睛迷迷乎乎,眼屎多。
6.嘴黏黏乎乎,或口中犯甜;口腔溃疡总是不好。
7.耳朵流水或湿痒。
8.胸膈痞满,食欲不振,经常胃胀不乐意吃饭。
9.腰膝困重酸痛。
10.大便溏稀,黏黏乎乎;小便混浊,不清亮。
11.白带多,阴痒,妇科炎症久治不愈,反复发作。
12.脚气。
中焦脾胃为生湿生痰之源,脾胃虚弱,湿邪丛生,可千万不要以为,湿邪就单单会存在于人体某一部位,比如有些人认为存在于胃肠就会胃胀、长期腹泻,或者自己有了阴囊潮湿、头脸多油、白带多这些湿邪后,机体别的地方就不会有了,湿邪就不会到达别的地方了?大错特错。湿邪一旦发生,全身上下,无处不在。脾胃一调百病安,中医治疗脾胃病多自平胃散化裁,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堪称“治脾圣药”。
从古代医案来看,水湿的比例并没有这么大,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可能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有关。
第一,现代人冷饮喝得比较多
现在无论冬天夏天,大家都喝冷饮,现在这么冷的天了,到超市里面一看,很多饮料还是放在冰柜里呢。
古代没有这事,古代要想喝凉的,挖地窖挖好深的,然后储冰,基本是皇上才有这个条件。那么,我们把这么冰凉的饮料喝下去会伤什么?伤脾阳,一下把阳气给伤了,阳气是控制水湿的,结果水湿控制不住,湿气越来越重,男性喝冰啤酒,干杯,咕咚咕咚下去了。
现在好多人冬天都要喝冰啤酒,一定要冰的,下去了一下把脾阳伤了,脾阳伤了,伸舌头一看,舌头水湿特别重,舌体边有齿痕,舌苔满布,舌体胖大,舌苔上面唾液特别明显,这都是水湿重的舌像,很多经常喝凉啤酒的人,都会有慢性腹泻的毛病,一吃凉的就腹泻,其实这就是脾肾阳虚了。
所以我们学习中医要学习什么?要学习生活智慧,像喝冷饮这种习惯,从小就要教给孩子不要这么做,养成习惯,这样他长大了绝对不会吃亏的,因为有智慧了。
第二,现代人空调吹得多
中医最重要的原则是天人相应,我们的身体会随着季节不同有变化,本来夏天应该是热了,皮肤开泄了,肺主皮毛,毛孔开张,汗就出来,肺气会使得津液往外走,中医说,夏天这个季节阳气在外,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开空调了,一下汗出不来,喝的水都没有地方出了,会伤到肺,把肺的阳气给伤了,肺主水,结果它又没办法运化水了,水湿很多。
现在,一到夏天,好多人到办公室都要把空调调得再冷点,实际上最后很多朋友都会伤到。夏天千万别使劲开着空调冷风,当时觉着舒服,但回头会伤到肺的阳气。
第三,要锻炼身体,要晒太阳,要出汗
现代人运动的机会太少了,长期坐在办公室里面,空调吹着,下班在车里,然后回家休息,很少有户外活动的机会。我们现在很多人怕出汗,其实出汗正是身体气血运行,排出湿气的一个途径,尤其是孩子,现在的孩子作业多,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室内,很少有挥汗如雨的机会,其实这样不利于水湿的排出,我们要让孩子多参加户外运动,这非常重要。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很多人喝水特别多
不知道每天要喝多少桶水。老人最近心脏出了问题,
其实喝水要分季节的,今天热天和昨天冷天喝的水是不一样的,天热的时候汗出的多,我们就要多喝水,这没问题,但是今天冷了,冬天的时候本来没有那么多水蒸发了,你没出那么汗,喝那么多水干吗?水从哪儿出去?你的肺脾肾有那么强的运化功能吗?年轻人身体好,元阳足可以多喝点水,老人运化能力相对弱了,还喝那么多水干嘛?
我们知道,心在体内属五行中的火,什么克火?水克火,水是用来灭火的,当你水湿重时会蒙蔽心阳,因此这么大量饮水,会导致心脏的问题的。
人是大自然的万物之一,会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一到夏天,汗出的多,往上蒸发的多,到冬天你就慢慢收敛了,叫闭藏了。冬天不运动了,不出去走,在家里待着没有什么事,又不出汗,然后喝九大杯水,水湿重了,直接蒙蔽心阳。和天一样,雾气重了会把太阳遮住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宣传健康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因人而异,千万不能一刀切,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保健作用。
所以,去除湿气的根本方式,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果这些生活习惯不改,那么水湿虽然可以通过药物去除,但是马上就会复来,我们不能总是靠药物维持体内的平衡,所以,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可是,如果确实身体被水湿困住了,那也需要药物来调理,中医里面有很多祛湿的方子,比如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就出了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等很多祛湿的方子,在水湿停留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时候,可以用到这些方子。
后世,在宋代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里面,也有很多精彩的方子,因为这些方子是当时皇家组织编写的,因此很多方子都非常的精到,其中平胃散就是一个祛湿良方。
平胃散主要是用来去除脾胃的湿气的。它的组成和服用方法古人讲的是: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甘草(炒)三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这个方子现在已经有了中成药,叫平胃丸,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脾胃导致的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因为这个方子的苍术药性燥烈,因此没有水湿之气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不能服用这个方子。
现在有的中成药里面没有配上姜枣,大家看说明书,如果没有,则在服药的时候,需要自己用几片生姜,几颗大枣,熬水冲服这个药物。古人配方都是有讲究的,因为此方为攻邪之方,所以配合姜枣保护脾胃之气。这个思路我们不能给丢掉了。
在这个方子里面,苍术苦辛温燥,最善燥湿健脾,故重用为君。厚朴苦温芳香,行气散满,助苍术除湿运脾,是为臣。陈皮理气化滞,合厚朴以复脾胃之升降;甘草、姜、枣调补脾胃,和中气以助运化,都是佐使。诸药相配,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这个方子的主要作用部位,主要在脾胃,如果是水湿引起了脾胃的功能异常,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腹泻、舌苔白厚而腻主症的,都可用它来治疗,所以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后世有许多健胃方剂,都是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味而来的。甚至说著名的也是出自局方的不换金正气散,就是这个平胃散加上藿香、半夏而来的。
需要知道的是,这个方子是治病攻邪的方剂,并不是保健的,所以不能没事儿拿来服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用的时候,根据我的经验,这个方子效果非常快,如果一两天见效,则才能继续使用,如果不见效,说明一定方向不对,就要重新思考。
而且水湿去除之后,还需要用参苓白术丸等补脾的药物来滋补一下,因为平胃散祛湿的力量很大,但是滋补的力量不足。
因此此方辛燥,所以孕妇忌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