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吃什么药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3327.html还是像以前一样,大家对以前讲的有什么问题,可以先提一下。有什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见不理解的,讲一讲。这两天回去看了吗?同学:往后看,没有往前看。行者:文字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找到学医的方法,真正的道路,自身的领会,要不然的话光学条文那都是死的。禅宗里讲过一句话,“依文解字,三世佛冤”,就是说你学习,就像学伤寒论,你要依照它的条文来解释它的意思呢,三世佛冤,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喊冤,不是这个意思。第二句话,“离经一字,永为魔说”,你要讲的这个道理如果离开经典,跟经典有所违背的话,一个字有所违背,这都是魔说,都是不正确的,非法,不符合道理。所以说,这里学习的话就有一个稍高一点的要求,为什么这么说呢?跟我讲课一样,我有要求的,你们听完我的课以后,你们如果说,我讲了什么什么,这就是对我的诽谤,但是呢,你们如果说,从我这里没学到什么东西的话,那也是不对的。这句话就是说,虽然大家听得好像来回说,但是是有道理的,你真正领悟到以后就是这样的。“学医之道,虚静为宝”,我们学到最后是什么?*帝内经上讲“独守阴阳,无以众谋”,还用得着这个经典吗?真正临证的时候还用得着这些老师,这些岐*医道吗?岐*诸位大家吗?那时候全凭你自身绽放出来的智慧,去契合于这个疾病、契合于当下的情况,这个才是根本。但是,契合完了以后你在表述、在开方的时候,你又不离开先贤先圣立的那些法,那些道路,你再向别人传授医学时候又延续这个方法,这就是我刚才说那句话的意思。其实伤寒论里很多东西也有类似这种道理在。所谓第一点就是说,无法可得,无有可得。学完没学什么,那是指的是本体,有所得的是用,是象,事上的东西。所以,听这段话的时候一定不要把它们融为一体。当然,我只是现在这么一说,至于你们就是这么一听,理解不理解都不重要,只不过是种下一颗种子,有朝一日可能会理解。做学问其实就是这样,明白了为什么,第一点,你这个心态就要超脱,所有物质名相的东西对于你来说,你内心这个心志,灵光独耀,你的智慧之光能够整个超越它们,能够高高在上;所以说很多做学问的人,古代很多做学问的人,稍微有点境界,真正有水平的都很狂。为什么?这是个必然的阶段,在佛法叫,“暖、顶、忍,世第一”,就是说在世间法里已经超脱了,就感觉到天上天下,世间第一人这种感觉。你看*元御就说,“玉楸子涤虑玄览,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还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个就是一个过程,一个必由的过程。有个过程以后再回归到事上,再踏实下来。所以你不要觉得很多人太狂了,不对,其实都是一个过程,狂有狂的道理,谦和有谦和的道理,谦和不一定没水平,是不是?但大多数没水平。狂的人吧,他心中无忌,他没有任何忌讳,那是他智慧本体上没有忌讳了。为什么会拥有忌讳呢?有忌讳是因为我们要做事情,我们要入于世做各种事情,看各种病,这就叫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具体的事情我们需要具体对待,很多事情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去了解才能知道。这个就是非常谨慎的。但是要真正要牵扯到大是大非的原则、道理,那必然是勇往直前,一力承担,当仁不让的,没有说这个时候再谦虚,这个时候谦虚就绝对不对了。“学医之道,虚静为宝”。把自己心内的很多观念,高下、前后、往来的这种分别心、高低贵贱,自我产生的这种分别心慢慢地淡化掉。就像你不是在读金刚经吗?你就按这种方法读金刚经,我云如是,即非如是。我云是这个,其实不是事物的本貌,是我心里面已经在想,已经在塑造了一个东西。把这个东西放下,然后真真切切地再即是如是,这个时候才是事情的原貌。以这种心态把心里的障碍逐渐打开,人的心态就逐渐宽广、平阔,然后达到真正所谓的“致虚极,守静笃”。在这种状态下人对事物的观察是宁静透澈,非常敏感的,是没有障碍的。有什么障碍?我跟外物万物都没有障碍。有障碍只是我喜欢它了,它就对我产生障碍了;讨厌它又有障碍了。喜欢它因为离不开,讨厌就意昧着走不进,是不是?不管走不进还是离不开,它都是有实物,压根就没有往心里去,该干啥就干啥,它们就跟空气一样。临床上真正好的大夫看见病人就是没有感情色彩,很多都是下意识按规矩办事情,这个时候如果有感情色彩的话就会影响他的判断。但是不包括有一种高明的人,他既能驾驭自己的感情,那就是在人世上都比较更加成熟、圆融一些,能驾驭感情而不被感情驾驭。我们首先对物、色脱离,然后对内在这些七情情感这些的超越,逐渐的这个过程。情感超越这就是实,很多东西。不断的这个过程在于佛家来说就是解脱,解脱以后,解脱才会有智慧。*帝内经讲,“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这世界间的学问,都是在察异,唯恐看不清楚,唯恐知道得还不细,唯恐不明白,把每个事物要搞明白怎样办。先搞个座标,以座标为参照物,然后周围的很多事物跟它有什么不同,是以不同来看的,不是以同来看。我们中医学讲究察同,把天地万有共通的这个东西找出来,然后把所有的事物都联系起来。为什么能联系起来呢?因为我们这颗心能够与天地共有的这个大道相互融通,所以万物都在我们这里没有障碍,都可以融通。如果我们这颗心是阻塞的,有很多规矩,有很多名目、条条框框,有很多这么多差别,所有的东西来我们这儿全都得放到固定的框子里,它们之间无形之中就会产生很多障碍。所以说科技越发展,局限性越大,障碍越多。它一方面更加简便,更加定位定性,更加快捷,但从根本社会上来说它又容易产生障碍。我所说的这些方法,就是“虚静为宝”,只有虚静下来以后你不与万物相悖,万物自然不与你相碍,自然就不产生障碍了。这个时候任何东西到你这儿,所有人和事物,你就能够从你自心独特的角度来分辨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关于这个就是说,道是不可言不可说的,是无形无相的,它的本体又是清静致微的,但是,在用上它是有表现的。所以我们古人讲,“独守阴阳,无与众谋”,从阴阳五行的角度,从最根本的角度,去类比万物的变化。系辞里讲,“圣人立阴阳类万物之情”,用阴阳来整个给万物分类。分类完了呢,这个阴阳又会产生障碍,但是呢这是大法,以这一个障碍来疏通以后会破除很多小的障碍,然后进一步再明通阴阳变化,明阴阳的本质,这个时候就近于道了。总归,今天刚开始讲了这一些,还是重新提持以前的宗旨,“取类比象”、“虚静为宝”,用一心之变化来领会事物的变化,领会药物的变化,领会病情的变化。而这一心是怎样变的?无非往来。老子不是说吗?“返者道之动”,天下万事万物都是一往一来。为什么会产生一往一来之象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因为执着有我。行者:对。其他人呢?因为我们的心就是一来一往,所以万物也是一来一往。这世间是不存在的,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各种观念想法幻化而成的,但是已经幻化而成了,它就变成真实了,是不是?就是说,一个病人想,哎呀,头疼,每天就是头疼,真头疼啊,真头痛而且他以前想的这个头痛,是不是?你说是真头疼还是假头疼呢?杯弓蛇影,他就感觉害怕,这个事情还有假的吗,还是真的?但是在他的心里这个事情确实是真的。所以,这个特别需要我们有真实的静定功夫。事物发展一往一来的现象,这是随着我们内心的变化,整个是一种倒影。我们追求事情无外乎这样:像钱钟书写的围城一样,追求追求,原来不像想像中的这样,没那么好了,然后再回来,回来觉得不行又过去;事物总是在往返。而这中间有一个助力,就是有个力,佛家叫业力,我们中医叫一气。现在这一气变化,木象,木气盛,有时候金气。寒暑往来,日夜交替,你想想这个变化,也是一样的。热尽了,寒来,寒退了热气又升,这是阴阳反复。这个世界间就是这一股动向,循环往复。把握住这个现象变化的时候,然后内心宁定,你的内心就不随着它动,就不添乱了,你就能看得比较清澈。所谓的“圆明照生所”,你内心虚静、空静下来,就会体会到外物、身心的各种往来变化,不随着它波动,不跟着它一块折腾了。这个时候就会清静下来,就会有智慧,就会观察得比较透澈。我们看疾病也是,知道它升起来了,那它就有收的时候。知道它生机完全被遏制住了,一派萧杀之象,那就有发动的时候。从这个往返变化的角度去观察疾病的话,就初步入于道了。不会是说,就简单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上者下之,下者上之。学到这点了,医学才慢慢开始变得有趣味。人生也是这样,比如,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体会。有一段时间生活、情绪、个人状态、运气,都比较低落,干什么都不顺,而过一段时间干什么事情还运气特好,什么事情运气都挺顺的,状态又不一样,有个周期。在这里面变化的时候,我们要体会这个变化,就是说运气不好的时候,所谓运气不好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怎样体会它呢?就是说这个运气不好是跌到底了吗,还是该升起来了,就要去体会、去感知,只要在这种感知过程中逐渐有所体会,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从中间找出我们这个机会,才能够诞生出智慧。疾病变化也是一样,在一个病人,就是说慢性病重病人的话,他的疾病变化也是分很多阶段的。每个阶段有大阶段还有小阶段,每个大阶段小阶段,他的身体状态、情绪状态,都是有波荡起伏的,我们这时候用药也要相对应地进行契合。你要是能够契合用药,借势把握这般力的时候,你的用药有时候就会神效,你一旦能把握住效果就非常好。不该治的时候你不会出手,该治的时候你看到机会,一出手就非常准。古代为什么有很多道家,很多名医,一出手效果就非常非常好,这里面还有很多关系,不是简单的只要他一看就行,没那么简单。有的时候不该治的话他会躲过那个时期,因为他知道即使治效果也不会太好。这不是简单的,需要我们去感受,首先感受自己气运的消长、变化。这两天感觉状态比较差,知道状态比较差就行了,这个时候就不要出去太忙碌,比如说做一些太烦忙的事情,烦忙肯定容易出错。状态好的时候再去干,状态不好的时候就做一些基础工作,重复性强的,等到状态好了再出去,再出头碰运气。学医学脉法也是一样,不是说见了肝脉沉郁的病人,你一个个都能升发了,你得看看有升发之机没有。没有升发之机,周围条件都不适合,你感觉一下,缘分都不对,气象就不合,那就不行。那就一看还是从根本角度走了吧,既然肝气淤滞,然后就从中土健运一下脾胃,慢慢佐助一下它;长期肝气郁结不散,那就稍微疏导,稍微泄一泄。因为他这个心态,心结就郁阻在那儿,他这段时间内就没有可以开解之机,这个时候,像我们常规用的*元御的路子,直接桂枝、鳖甲、砂仁、理中的什么一块儿都用,丹皮、桃仁,是吧,用完以后,发现效果不好,就是这个原因。有开解之机,有欲升之机再用,没有欲升之机那就等一等,先打打基础,看看是不是脾胃之气不足,还没到时间;看看是不是元气不足,底下肾气积淀还不够。还有就是他内外家庭的事情,导致他这个状态,现在他正在这个郁闷的气头上呢,是不是,这事儿刚发生没多久,暂时难以解开。所以过去古人讲,急则治其标,也不是急则治其标,有可解之机你就解开,没有可解之机那就……。你看疏肝药,大部分都是泻肝为主,都是行气散气,是不是?很少有从温阳角度走的,都是凉肝、活血、清热。乙木要升达,寒热温凉中对应乙木的就是温,木气温。今天就随便先讲一讲,然后再看这个脉法。脉法十五:“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首先还是按照以前的讲法,“脉阴阳俱紧者”,紧为什么?紧为寒郁之象,外有寒束,就看里面的力量。有的是紧而有力,正邪交争,寒盛而阳不亏;紧而无力呢,阳气就要内虚了,这个时候很可能沉紧,或者是那种紧而带微,带弱,这就可能入少阴了,寒气入少阴。下面一点,“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这两点大家在临床上有感觉吗?口中气出是什么意思?我们平常的人呢,肺胃一路,以清敛为顺,就是敛下了才清净,肺气清则不胸闷,胃气清则不胀满。肺胃一路都是以敛降为顺,现在这个脾胃之气不能敛,它从口中出,这种病人老是说,哎呀,有口气,口里热,口里不是滋味,是不是?不管酸苦甘辛咸哪种气,哪种味道出来了,五味属阴,阴气是要通过六腑敛降下来的,它不能敛降,上逆了。这里面主要讲的是三阳,而三阳最关键的还是少阳相火。在医学里讲的就是,“君火不明,相火不位”,你的状态不好,你感寒了,感受外邪,外感六淫以后生病,相火就会不位。所以出来了这么一派,河间派,“六气有余,皆可化火”。哪儿有余啊,是堵住了,那不叫有余。大禹治水是疏导为主,不是见了哪儿盛就清哪儿。“口中气出,唇口干燥”,口中气出是什么?胃气不降;唇干口燥是什么?肺气不降。肺为燥金之气,你看那秋季,肺气一盛,往下压它要降,只要一劳累,一熬夜,肺气一不降,马上口鼻干燥。这里面还有个“唇口干燥”,唇是什么?脾胃,说明脾的阴精还不足,这阴精怎么不足呢?这就牵扯到这一点了,“脉阴阳俱紧者”,这边儿脉紧呢,木气就升达不起来,木气郁遏,木气郁遏了就犯脾胃。所以*元御讲,五行之性是这样的,“盛则克其所制,侮其所不制”。木气就是这样,一盛了以后首先犯土,是不是,然后呢,侮金。木气为什么盛?木气不是盛了,想升升不上去,憋在那儿,那边儿金气该下来下不来。那边儿金气真的一盛,一下来就制约下了。“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大家看这一条,这条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勿妄治”,这个妄治讲的是什么?这里讲的就是,在发汗的时候,在你清肺胃的时候,你要记住,这已经有阴象出来了,中焦已经寒了。“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微发热,手足温是什么?是太阴病的提纲,太阴中风。“其人微发热”,就是七日以后,所谓元气来复,阳气来复以后,太阴的寒湿欲解,风气欲疏散,这个时候产生了手足自温,手足温代表阳气初回,这是病在太阴里的反应。这个时候为“欲解”,这个时候还可以用桂枝理中汤,桂枝汤、理中汤,都可以用,还是用这个法。第一步刚开始得病的时候,也是这个法,这个时候,第一步解的时候是中寒,中寒肯定要温化。“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这代表内在的,鼻中清涕代表内在有少阴太阴之寒,外在有太阳不解,所以呢,肺胃之气不降是因为乙木不得升达,要用方子考虑用桂枝汤加上解表的,可以不单纯用麻*汤。“唇口干燥”,唇干的话,脾阴已经受到木气之贼,所以需要用白芍柔肝敛藏,一般考虑用桂枝汤,加上建中的,加上姜附,然后适当加上解表的。我临床上一般这么用,加点儿麻*,炙麻*,或者加点苏叶。“脉阴阳俱紧”,你不发汗不行,不开解不行。七日以后,阳气来复,阳气恢复了就会把这个紧相慢慢化开,化开以后乙木就会逐渐升达。乙木升达以后,本来肺胃一路不能敛降的这些阳气就会收敛入脾,这个时候手足就转温,从太阴里头升发。就是说中焦之气要开化,从太阴到太阳,是这个过程,这就是病比较深一些。“到八日以上,反大热者,为难治”。阳气回来以后,就会入到太阴,然后会有微热,因为还有余邪未尽,风气未散。大发热是什么?寒气入里了,紧象入里了,木气开始盗泄,元阳浮在外,这个时候,一身之气,里面还是阴寒,外面是虚热,病人很可能表现出来的是什么?烦热、高热、高烧,慢慢地还不怕吃凉的了。这个时候一般是急需散少阴寒,因为这是急性病,不是慢性病。慢性病就得考虑了,慢性病要收元阳的话,就得慢慢收,就得柔肝,健脾胃,土能覆火,慢慢从中土收敛阳气。急性病就要先把寒气散开,因为寒气外束,代表三阴经不化,必须急用药,把三阴经的阴气化开,三阳在外的热气就有地方回来了。这个“此为难治”就是说这个病深一点,不难治,像郑寿全那个火神派就都是从这儿立法的。但是,也得考虑病人,如果这个病人平常就特别羸弱,特别瘦小,体弱多病,这就比较难治了。过去古代那些人,每天风餐露宿,阴精就不足,一出现这种情况,你得看看能承受几剂你这个温阳药,精气不足,已经出现这个虚热外浮了,这时候就要考虑。“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为什么会恶寒呢?是因为表气、卫气不收,卫气不能阖,是桂枝汤的瑟瑟恶寒,这个时候木气上冲,则欲呕,肺胃这一路全不降。当然,我讲的是桂枝汤的这个,至于麻*汤,脉阴阳俱紧,然后一身尽痛,头痛关节痛这些,那个也可以导致呕,也是痞痛,呕逆。至于桂枝汤也有,桂枝汤是“鼻鸣干呕”,这两者都是少阳之气上逆,只是一为虚,一为实。一为表气实不能开,然后厥阴之气上犯,甲木之气上逆,逆为虚,这就是虚,虚是金不能制木,肺气压不住。所以两个治法就不一样,一个就得以温阳散寒为主,一个还牵扯到要益气,益肺气,往下收敛,调和营卫,益肺气,桂枝汤就要适当加上参芪。“腹内痛者,必欲利”,这就是乙木郁遏了以后,克犯脾土,一身之气,平常阳气又不旺,不能从阳化,反而从阴化。你看这里讲了两点,一个是“欲呕”,欲呕是往上走,下面肾气实着呢,收得紧着呢,是吧,它就往上走。肺气收不住,肺气降不下来,它就把上盖儿给掀开了。如果肺气收得挺紧的,平常这个就是挺冷静的,挺蔫儿的,是不是,一身之气都是低调的,它就往下走,肾不得闭藏,它就把底下桶底又掀开了,就是出现泄利。你看,平常工作特别烦忙,熬夜的病人,一感冒,肯定马上嗓子疼、头疼。平常气机都非常浮躁,虚火就飘在上边儿,相火之气,这一感冒了,直接就往上走。所以感冒后出现的很多症状跟人体的日常生活状态息息相关的。平常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平常就挺蔫儿的,然后是懒得动,睡眠充足,这时候,它就容易往下走或者留在中间,腹痛还不利。烦忙的人,每天忙不完的事情,早上早早起来了,晚上很晚还睡不着,就是闲不住的人,这种人木气过旺,金气就老克不住它,所以,木气一郁遏,上面全是火,不停的要吃泻火药还不够。气机平常不太想动弹,阳气不足的人,就容易往下走,就是说不断的吃温阳药,还觉得暖不过来,这样的临床也很多。这个跟心态有关系。他这整个心态,生活状态就是收敛这些,就是同气相求,寒湿之气相互往下走,从阴化,就这个怂样,你用点药稍微给抬点儿,抬好一点儿,他平常生活状态又是很低迷,阳气又升不起来,一身之气还是从阴化。所以说这个时候温阳药就得适当的,然后你要跟病人说,你的生活状态得改,不改不行,不改就别治了,温阳药吃多了也耗伐精气,吃到最后反而没用了。很多这种病人到我这儿,我最近治了好几个病人了,有小孩儿,还有北中医的有俩,说,啊呀,我被李可吃坏了,吃了两年附子,以前我只怕寒,现在除了怕冷以外,还睡不着觉,还怕热。所以就是说,这个温阳药,乍一吃,效果就特别好,久用了以后,慢慢就会出现问题。同学:这条里面那个阴阳都是讲,比如说腹痛吧,主要是乙木克脾土吗?行者:是乙木。同学:还有“恶寒者,必欲呕”,这个也是乙木吗?行者:这个是甲木。所有的木,什么叫甲木?地面以上的叫甲木,地底下都叫乙木,它长上来了就变成甲木了。同学:土在中间。行者:对,它就是这么叫的,这股气上来了,就叫阳了,下去就叫阴了。但它们都是一个部队的,呆在不同的地方,番号就不一样了,就是名字不一样了。同学:那前面刚才讲那个病人脾精不足,但同时你看他那个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这个同时还有太阴的湿象是吧?行者:少阴。同学:少阴有寒象,太阴呢?行者:蜷卧足冷。同学:蜷卧足冷是少阴寒象。行者:这是寒主收引。同学:舌上苔滑呢?行者:舌中苔滑,就是说脾中中土阳气不足,水湿化不开,内在是阴象。只能这么说。同学:我理解就是,一方面有那个湿气化不开,脾主津液,有一些阴交不了,正常可用的脾精会不足,能这么说吗?行者:不是说可用的。可用的脾精不足,就会导致消渴,喝水是不管用的。他这只是干燥。太阴病有一条,在伤寒论里这样讲:口中和,一口中和你就知道是太阴病。其他的,要么口苦、要么口粘,三阳病或者是厥阴病,还有那个少阴,都是口中有不舒服的,口燥啊什么;太阴病,口中和,整个都是湿气,水湿,他不会说口干口渴,他只会唇口干燥,但还不想喝水。紧跟着有一条,舌上苔滑,代表口干,问喝不喝水,不想喝水。其他口干都是嘴里面稍微有点干,其实,形容起来就是舌头里面都不干,只是外面口有点干,嘴唇有点干,你仔细问病人的感觉。同学:那他这个还是脾精还足?行者:对,甚至他有时候也可以出现口干想喝水,但水倒了他又不想喝。这还都是脾气不能转输津液。这条还没有说不能转输津液,只是说是肺气有点不降,上面有点燥,因为少阳相火上逆导致的这些,少阳相火本身就可以导致咽干口噪。舌上苔滑,在临床上见证还是很多的。舌上苔滑,证明中焦水湿不化,脾阴不化,还尚足,有不可化的,阴气不化。这个唇燥呢,已经受到内在相火的煎熬,脾阴有点不守了。进一步的,如果说口中气出的病人睡觉再流口水,流涎,这就是脾阴更不守,脾阴动了。一般要治的话,都是得益气清热,然后升达乙木。左边乙木不升达没有用,至于乙木升达用多少克桂枝,我一般都喜欢用桂枝升达。你像温病学派许多方子,他们用的药比较多,可以用像藿香、防风,可以用一些风药,辛散的,都可以升达乙木。这个到底效果有多少,不好说。比如泄*疸的,里头有那个藿香、防风。“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犹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这里面还又一条“脉阴阳俱紧”,紧为寒束之象,寒气外束。我们一身阳气不得升达以后,产生上呕下利,其脉犹不解,这个时候一般都是时间未到。外感病的话,就是说呕吐,呕啊,还有利啊,都可以解,但这要看不同情况。外在的寒气把阳气束缚住了,内在阳气郁遏了以后,逐渐把寒气化开,化开以后一部分从表气而散,一部分从表完全散不不出去的时候,会产生呕吐或者是利,从内解,从内解的话不是正途,以后还容易再犯。但是,从内解的话,如果脉紧去了的话,这个一气就疏通了,如果有微微汗出的话,他就会好。但是,如果从内解,吐利的话,元气会比以前衰弱一些;从外解振奋出去的话,这个表气会比以前足,里气会比以前足。“至于吐利,其脉尤不解”,脉紧的话,可以吐可以利,但这个时候呢,阳气郁遏了以后,没有把寒气完全化开,没有解其大半;其实解其大半就化开了。“紧去人安”,所以呢,呕利的话,紧还没有走,外寒还是束缚着的,这个时候稍微麻烦点儿。这个时候要治的话,还得继续温中,继续往外舒达,舒达的同时,他已经呕利,代表平常他的体质比较弱一些,就是说,我们内在体质像瓶子一样,上面盖得不紧,底下瓶底特别薄,压力稍微一大,上下都出现松动。“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什么叫“脉迟”?脉迟就是在脏了,“在脏”是什么?脏精不化。这个时候,寒气压在里面,我不从少阴经走,不从三阳走,不从腑气走,也不吐也不利,这股气直接变成精气寒凝住了,脉迟就是这种现象。“至六七日不欲食”,这个时候内在的阴气不得化,你想想,不欲食,肝脾之气不升的话肯定不欲食,肝脾之气升的话他想吃饭,因为脾阳升动了,他产生一个“欲食”,他能知道食物的香味儿了。还有一个“能食”,“欲食”和“能食”是两种,“能食”是胆胃这条道路气他没有顶着。有的是想吃,吃不下,厥阴病,饿,厥阴相火烧灼着,见了食物,一闻见吃的,马上就感觉饱了,但不吃又饿。临床上有这种病人,就是说吃两口马上饱了,肚子就胀了,还没一个小时呢,又饿了。这个脾胃就很虚了,挡不住风木之气。根据他的不同情况,风木之气既然挡不住就要柔肝了,柔肝养肝,看中土能受得了吗,是不是真正的血亏了;血亏的话,阿胶、熟地,必要的时候得用点。从阳化现,必用,风热。从阴化现,寒燥的话,那就用点鹿角胶、当归,养养肝就行了,中土该化湿还得化湿,不要太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这个讲的就是说,还是承接着前一条,脉阴阳俱紧,而这个脉阴阳俱紧呢,我觉得应该在右手脉体现得稍微明显一点。单弦为饮,阳气不得升达以后,水精不化,三焦水道不得内归,少阳之经上逆,三焦水道不得内归的话,则会导致内在有水饮。为什么饮脉都是弦象呢?就是因为木气不收,少阳三焦之气,水气不得内归,就产生了弦象。同学:紧脉是在右面?行者:紧脉是在右面。对于古人来说,弦紧的感觉不一样,但是类似。我以前不是做过一个比喻吗,弦盛的话则为紧。像弓弦一样,你崩得很紧的话,拉得很紧的话就变成紧了,内在的力量就非常足。你稍微松弛点的话,能弹动,就是弦,你拉得很紧,就感觉波动的范围很窄,内在很崩着,而且稍微还有一点硬的力量,这就是紧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寒气稍微盛一些,有很多阴精之气不得化,就会产生手底下那种阴滞不流通的感觉就会更强。你看弦象,弦滑脉,或者一般的弦脉,它的流通之象稍微强一些。慢慢紧,紧脉有时候可以通那个坚脉、牢脉,越来越板滞不通;板滞不通的话,不管它再大,再什么,都是阴象,硬啊。硬代表元气不流通,元气流通就会舒缓。这个时候根据脉的大小,特别有力代表邪气实,很微弱代表正气虚,邪气太盛的话,把正气郁迫得太紧,都郁迫到最内层了,所以就成劳脉。这时候不要看脉一有力,就觉得正气足,这不是正气足,是外面敌人把我们压迫得太紧、太急了,所以我们反抗的力度就大一些。“食自可者,为欲解”,还是讲脉迟至六七日,晚发了以后食自可,这就证明太阴之气慢慢回复了。《易经》里面不是有个“复卦”吗?“复卦”是什么?地雷复。土木不相克犯了,土下有木,木气一阳升达,升起来了,这就叫“复卦”。食自可者,就代表脾土中的一点阳气升达起来了。这个时候,你看,土在外,乙木在内,欲升达,这个是个“复卦”。其他现象呢?如果换过来,如果木在上呢?那叫什么来?“雷地豫”。《易经》里的很多卦象,同学们可以从这个象来理解脏腑之间、疾病之间的关系。乙木本来就该在脾土之下的,脾土是要靠木气来升达,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如果是土气在下的话,脾土就陷,不足以支撑木气。“雷地豫”,“豫”是什么?“豫卦”在《易经》里的解释就是说,单是进行准备,犹豫。这个时候,脾土陷于下,木气在于上,然后自己行动就会差一点,就是说,意识前瞻,但是行动差一点。肝木之气想,该怎么办怎么办,想半天自己还不断,犹犹豫豫,这就会产生这股卦的卦象。脾主意,意识还没有想清楚这件事该怎么办。在内的,在内为阴,内三爻为阴,阴就代表还没有现形,还不清楚。外三爻为阳,阳代表现形了,已经想明白了。这边肝木都动弹了,已经决断了;去不去办,那边还没想好呢,怎么办,为什么办。所以,大家有时候在网上可以看见,很多人把很多病类比成为易经的六十四卦,然后每一卦每一卦来解释,什么肝脾胃什么,你大概从五行的角度,从脏腑的角度理解了以后,就知道他们是讲什么意思。他们讲得都很有道理,其实,但是讲着讲着就全局限进去了,就离不开那几个卦象,好像不用他们就觉得看不了病了,那个时候限制就太大了。我们只是通其意就可以,通其意,就可以随便用,用它是为了更好地取类比象,更好地理解它。他不一样,离不开那个东西,离开那些卦象,就没的可用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卦象嘛,其实《易经》是取类比象最原始的,就是说最根本的,从这里发源来的。过去古人设卦、观象,都是从《易经》最根本来的。《易经》六十四卦,它设立的每一个卦象,是对我们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发展道路立的几个大的道路和方向,从这个方向研究进去以后,会发现很多事物都是沿着这个道路,沿着这个规则进行变化的,所以为什么它能算命。再加上里面的爻辞、卦辞、系辞,从人文的角度来解释,我们这个社会是怎么构建的,中国的人文文化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它搭建了一个体系。脉法十七。“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过去古人这个“平脉辨脉序”,跟《伤寒论》里面整个东西是如出一辙的,但他这个语气语调跟后面还是有差别的,我说如出一辙只是代表他们那个时代的文法、所讲的东西内在是相通的。到底《平脉辨脉》是不是仲景本人写的咱们就不必要去追究他。“趺阳脉浮而涩”,浮为阳,气张在外。浮,但并不紧,并不是没有伸开,而是涩,涩是欲收而不得收,所以说是金象。心脉之大,浮大而滑,滑代表什么?血多气少。血多代表什么?血为阴,血多代表还得升,还得由阴出阳,所以血多气少就得升。心脉之大,浮大而滑,心脉还是以升散为根本,升而后降。肺脉之大,浮大而涩。涩是什么?气多血少。气多了以后,就证明整个脉象是偏于阳,偏于高位,偏于外的,体在外,则用在内,所以他欲收敛。“趺阳脉浮而涩”,这是阳明之脉,气多血少,阳气不得收。“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这个可以知道,“胃气虚”,胃气不见得虚,只是胃气不降。但这里面也可以说是胃气虚,因为胃气以通降为本,胃气足了就降下来了。现在呢,“趺阳脉浮而涩”,浮而涩代表都是阳,内在的阴分肯定显示不足。阳在外,而不能归于内,这个时候内在脾胃阳气肯定不足。就我们临床疾病来看,右关脉如果是浮而涩的话,它代表了脾胃虚寒,浮阳不得内敛。医院经常看到很多ICU的重症病人,右关部脉就是浮大而涩,奔流不息,脉象奔涌,脉象浑浑格格,像洪水一样,脉息也快。这种现象往往是中气大亏。我一般都是理中汤,参芪理中,然后略微加点附子,上焦燥热的麦冬、五味收一收。过两天他一好转,右关部脉马上就沉弱了,老老实实的,特别静,甚至还有点小紧的感觉,这是内在脾胃有寒的出来了。“脉浮而涩”,这就是整个脾胃之气虚浮而不收。“脾气不足,胃气虚”,其实古人用的词还是有道理的,脾气不足,大家知道不足吧,阳在外内在阴肯定不足。什么叫“胃气虚”呢?虚就代表张在外面,内在里面不够,这叫虚。“虚”,就像你说一个人,“这个人很虚”,虚是什么?外在可能还张牙舞爪呢,但是干两下就没劲了,色厉内荏。什么叫“弱”呢?弱就是外在就显示得很弱小。所以说“虚”跟“弱”两个,一般虚是浮大的,脉形是浮大的,叫“隐指豁豁然空”,这是在《频湖脉学》里讲的。脉形摸着挺大,浮大,好像一按就感觉到,脉形中无力,空豁感。但这又不是那个“芤脉”,芤脉还有个边,表面上就不会摸着浮大而弱。虚脉是浮大而无力,隐指豁豁然。“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少阴脉弦而浮是什么意思?少阴,为水,水中生一点木气。现在呢,少阴脉弦,它就见木气了,木气本来应该升上去,但现在肝木化现,所以木陷于水不得升达。不得升达了以后,还脉浮,脉浮是什么?少阴脉应该收,少阴脉浮而弦证明少阴肾气不收,木气有欲盗泄之象。但是呢,趺阳脉浮而涩,趺阳脉也不降,但是,趺阳脉有“涩”象,证明趺阳脉已经欲降了。如果是浮大而滑的话,不好。涩的话,是已经无力了,想开始收敛了。如果是滑,还有奔涌不息的感觉,那就不好了。ICU那些人的脉象也是可治的,虽然奔涌不息,但是已经有涩象,已经开始收了。这个时候叫“如经”,为什么?这还是顺象,这个时候慢慢的他的气会收敛下来。“若反滑而数者”,反滑而数是什么?这部脉指的是哪部脉?这部脉指的是少阴脉滑而数,不是指的趺阳脉。但它也可以指趺阳脉,趺阳脉滑而数,这是热气郁于上,中焦就会有郁热,胃脘就考虑是不是有胃溃疡、胃痛这些。现在呢,大便有脓血,这就考虑是从肠道里出来的。这个“滑而数”是对应着上面“浮而涩”说的。上面浮而涩是收,下面滑而数是继续脉息要鼓荡,方兴未艾,继续要开达。尤其是尺脉,尺脉滑而数的话,下焦要脓血,因为郁热在下,一般郁热在下的话可以出现小便淋沥、癃闭。但是这个脉比较浮一些,如果是肠道内溃疡性结肠炎,桃花汤那种症状,他那个是稍微滑而数,偏沉一些。这两个一个偏气分,一个偏血分,所以说脉的位置,浮沉不一样。脉法十八。“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这里面又要讲一条了。古人搭脉的时候,左关部,数,右关部,迟,这一部脉你要数就一块数,要迟就一块迟呗,你还单独说一部脉数迟,按现在看,这肯定是无稽之谈,但是,他这个“数迟”,不是一息几至的数迟,而是这个脉急促跟迟缓的这个数迟。土气是什么?为什么叫缓、迟缓?他这个迟是和缓的意思,并没有说是缓怠。所以说,左关脉常用数来形容木气急,想干事干不了,想走走不动,想吃吃不了,可不急。右关呢,为什么老用迟缓来形容,虽然速度一样的?右边是想歇,就慢慢往下歇呗,就松懈下来了。即使两者同一速率的话,给人内在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古人有时候单独把这个“迟数”拿出来说事,你就知道此迟数非彼迟数,是缓急之意。《内经》中只有六脉:大、小、缓、急、滑、数。这是内经六脉。《伤寒论》是十脉,只用十种脉象来描述疾病。缓急,急是类比木象,缓一般是土象。“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阳明气主中土,主一身之气之降,是一身之枢轴,脾为一身清阳生长的一个枢轴。“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数则木气欲发,脉流迫急,所以显示的是脾阴不能安和,脾土要收藏要安定啊。“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就是说这不是自己本身生的病,是医生大下之后产生的病。一般下之后,是脾胃虚,咱们通常可以理解为是下完之后,六脉俱弱,这种现象是常象。但是呢,下完以后,脉浮而数,这个就是逆象了。为什么?大下以后,乙木郁陷而不得升,所以脉数,乙木郁陷而不得升再加上胃气大伤,趺阳不得敛,所以少阳之气容易上逆,导致胃气更不得下敛。木气贼土,木气向下就克脾,向上就犯胃,犯胃了就叫胆,克脾的就叫肝,是不是?这叫不同名词,说不同名词你就知道它们的走向了。营卫内陷,肝木不得升达,营气陷;胃气虚而不得敛降,卫气内陷。“营卫内陷,其数先微”,这个时候,虽然脉数,但是无力了。中焦之气开发营卫,营卫之气不足了,这脉象哪来的鼓动之力呀。“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为什么会大便硬呢?肝木郁陷在下了,不开发了,都不动了,没得可疏泄了,虚阳都浮在上面。虚阳要是还能被运转的话,还可以来点肚子疼什么的,还可以来点泄利,能够往下。腹痛、泻利这都是身体的正常现象,就是还能自我保护,把这股小叛乱还能自己解决一下。“气噫而除”,嗳气,胃气上逆,而除呢?不能吃,除,除中。“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这个是中气不足,就是中焦之气。脾胃是阴中生阳,开化营卫二气的,“其数先微”,证明肝木之气郁陷在下,脾气升不动了。脾气不治,你看,古人用词都非常恰当,每个字都非常精准,前面还说的是,脾气不足,胃气虚,倒过来就觉得意义不对。“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什么是邪气呀?肝木不升,郁气滞在中,所以说邪气独留。“心中则饥”,肝木不生,这股相火没出去,上面显示少阳风火,风火只会是消证,心中饥,想吃饭,邪热不杀谷,脾气不治,消化不了,所以不能食,潮热发渴,就像更年期那些症状。少阳相火之气上冲,金气,胃气已经内陷,根本敛不住它,潮热发渴,消渴,消了以后渴饮。“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当迟缓,刚才已经解释了,数极之脉,往往是木象,脾家之脉往往以和缓为根本,所以说它是数脉当迟缓,我们理解它这个意思,不要抠它这个字。迟缓,迟者在脏,阴气不化,其实它本来就是脾胃中土之气,本来就是胃气以收纳为主的,中土以涵纳万方为根本,有它这个根本之意在。“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就是说,脉象如果正常的话,病人会自己饿了,想吃了,前面那个是“心中则饥”,和后面这个“饥”,两个不是一个意思。“心中则饥”是感觉空落,想往里填东西,并不是饿,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有的人到了晚上突然饿了,其实也吃不了多少,一吃可能难受,吃多了,他就想填点东西,填完以后,踏实了,睡觉啥都舒服了,虽然晚上可能做很多梦,睡得浑浑噩噩的,但是安静下来了,要不然心中不安。凡是晚上不吃点东西心中不安的人,肝气急,肝气疏达不开。就把这条给大家讲一下。平常心态柔缓点,肝木之气疏达了,自己对自己的所求啊,所想象的东西放大一点,就不会太急迫。人为什么脉象会急会弦急呢?我是说状态。讲过可能不止一次,就是说我们人这个状态为什么急呢?为什么不能彻底比较潇洒,比较舒缓,或者是爱咋咋地?患得患失,是吧?就是特别在意这次考试,对分数特别在意,考试的时候,万一考不好怎么办,如果考好了又怎么样怎么样。就像单位里要拿一个特别高的荣誉,好多人就容易紧张,一紧张能力往往受限制,当然他也可能一紧张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这也是一方面。当你不去患得患失的时候,真正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紧张就会没有了,就像运动员一样,跑起来挺紧张的,比赛之前,真正一进入状态,一去比赛,就忘了。他如果比赛的时候还想着上面的命令,还想着自己的得失,那趁早。那个时候他的脉象就不会紧,也不会数了,进入状态就是冲和有力。这叫“数脉当迟缓”,“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诸般疮疡皆属于心,为什么说数脉不时,则生恶疮呀?数脉属营血,大家说这个疮是怎么来的呀,疮疡?营血郁遏,壅者痈也,都是营卫之气郁在那儿了。数脉不时的话,营气就会有郁遏,因为有郁遏才迫,郁迫才会数。这个时候,有郁遏之气停留淤阻在局部的话,就会产生这些疮疡的发作。孙思邈特别爱艾灸,没事就给自己灸一灸,关元、足三里这些,所以他就总结,我一生发过几次恶疮,大的疮疡,有些数脉不时,有些营卫的热气是把寒气散开了,有些热气没消散掉,停留在那儿,时间长了,老是这股热气,到一定时候就郁出一大疮疡,一发大疮疡就比较厉害。他小疮肯定不会说的,是吧,一生发过几次。他总结的。同学;“数脉不时”的“不时”是什么意思?行者:时,叫当其时,不时就是不当其时。什么叫当其时,你现在有个事,特别激动,你数脉没关系;你跑步,脉特别数,到夏天,气血奔涌,老出来劳作,那时候数脉,叫当其时。秋冬都该收敛了,你还数脉,这是不当其时,不是说不时就是隔三岔五的、不定点的。行,我今天就讲这几条,大家回去把这几条体会一下,今天是放假最后一天,先讲得少一点。今天这几条听懂了吗?懂了多少?同学:大部分听着有感觉。行者:有感觉就行。同学:我有两个地方不明白。一个是十七条讲到木郁于水,讲少阴脉弦而浮的时候,木郁于土还好理解一点,但是木郁于水是什么象?行者:木郁于土是什么?是克犯土气,叫横溢,在五行中叫“横”。同学:叫乘吧。木克金叫横。行者:具体名词我再查查,我以前都这么叫。陷于水就不能生,木气是要生长的,它不能生则陷于水,所以说尺脉弦则是水不生木。它是一股生长的力量,郁于土的话,已经生上去了,但再往上长的时候,土气壅滞住了,就叫郁于土;或者是土气虚,它克犯于土,土气实是郁于土。一个是长上去,一个是没长上去。同学:这个土气实的时候,木郁于土,还是说,它想升而不能升啊?行者:肯定想升,永远想升。同学:木和土有那个劲儿在那儿叫上了,但是它和水不存在那个问题,只能是说水不充足,所以说它生起来的话,不那么柔和,所以出现这个象,是这样吗?行者:木气要升达的话,首先是水中一点元阳要充沛,水中这一点元阳不充沛的话,它也没有力量生长。如果少阴的水不足,不是少阴水不足,是少阴这股收敛之气不足,少阴之气把这个弹簧压得最紧,它这边才有力量往上弹。现在少阴就没有力量把这个弹簧收回来,所以它这个力量就升不去,这个力量就陷在底下,它没有继续往上边去长,所以更加影响少阴之气的收敛。学员:这是盗泄吗?行者:盗泄得要浮散,要进一步浮散。盗泄它有个程度,有具体的症状,下焦亡精、亡血、亡汗,下焦汗出,都得有具体的症状,到达这个程度,才可以叫盗泄。浮散不收的话他有精神不治,比如说特别忙乱,坐不下来,每天就在那儿走来走去,这也是不收。这个时候呢,尺脉弦,少阴弦,弦而浮的话,代表这股力量升不上去,郁陷在底下了。举个例子,就像我们工作上,该派出去搞营销,搞开拓市场的人,现在没有派出去,还停在里面,跟搞内务搞后勤的人在一块,他们的力量就没处使了,这时候就会影响到正常内在的收敛。大家体会一下,也许我找的例子不太准确,这个东西没什么奇异的,还是相对好理解。同学:刚才提到了脾病和胃病,而且在一部脉里面给它摸出来,体会出来。我想,到底我们在平常摸的时候怎么去体会这个?行者:我们平常还是升降浮沉是最关键的,气机的往来。什么叫脾?没有脾,只是中土的一点升意,这叫脾之用;中土的和缓,这叫脾之本,脾之本是收敛的。这个脾又从哪儿来呢?胃要和降,胃和降是为了用。胃为阳明之腑,多气多血,两阳合明,阳气比较旺盛,这是它的体。体为阳,用为阴,用就要收敛,它用完了以后,回复到脾土,脾土才能收敛,然后升发。脾中一点阳气升发了以后,营卫之气开达,胃气才能有力,才能化气,才会养胃之体。这个就是脾胃的含义。在这里就是说,我们用这么多脾胃的词,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形容它更精准一些。你们要把脾胃的概念在脑子里把它看透,看透了就可以随便用,都对,看不透,用和不用都不对。同学:平常都是在右部关脉候脾胃,这样的话……行者:两部统看。还是那句话,你心里已经想到脾胃,已经就不是那个脾胃了,这是你觉得的。我们说的脾胃其实没有,只是根据你摸出来的这个现象,暂时定位了。就像右关部脉浮,浮而涩,浮呢属阳,内在脾不足了,阴分不足,是不是?然后刚才说,浮而大,都属阳,你就知道内在脾阴不足了。阳气在外,不能在内,所以内寒而外热,能食不能消,脾胃中寒,这就是这类病人的现象:想吃凉的,但脾胃还怕凉,怕风吹。关部浮大,胃气不固。很多病人是这样,他可以喝凉的,可以吃水果,但胃需要经常拿东西护着,见过这种人吗?这属于平常胃气不得敛降,内在脾不足,所以要打坐、静坐,慢慢养,清静无为,收下来就好了。这是两个概念,你看,如果说右关部关脉沉,沉紧,右关脉沉,沉紧,即为阴象,你也可以直接来一条,胃不足,是吧,阳不足,不足指的是体。但是它确实都收下来了,它显示的是沉紧,沉都在里,紧则为寒,就知道中焦有寒,寒气郁遏,导致脾不能生精,这股乙木的阳气还郁遏在里面,所以这个时候病人有时候会胃疼。比如稍微生点气,那边乙木再郁遏一下,稍微受点凉,脾胃反应是最明显的;劳累一下,中焦脾胃之气一虚,转得就更加滞涩,太阴之气就不得开化,太阴之气需要阳气来开化,阳气只要一不足,马上就滞住,一不运转的话,都是逆向;木气本来当升不升,就会内陷,内郁。所以这些词经常用,经常琢磨琢磨,想通了以后,一会脾一会胃,一会儿体,一会儿用,知道我在说什么,知道书里面在说什么,这就没有障碍了。要不然的话,像大学里面有些人,他研究过来研究过去,根本研究不懂,他不通里面的含义,不知道讲的是体用,反复不同的角度讲的,他不明白就考据,越考据越糊涂。行者:大家还有什么问题问一下。同学:刚才脉紧而寒,脾胃虚寒该怎么治?用药的时候,就刚才举的例子。行者:趺阳脉沉紧,右关部脉沉紧然后参考左关部脉,这个时候一般左关部脉也会弦,因为它这股力量不是无缘无故来的,除非是受寒了,吃点凉东西了,中焦寒瘀,凝在那儿了。有的病人一来,你一摸脉沉紧,但是主要是右尺部脉为主,这叫右尺部脉侯腹中,不光是少阴还有太阴,你一搭脉就说,又吃什么了,吃什么凉的了,病人肯定说水果什么的,还都是晚上吃的。这个时候呢就不用问,肯定是附子理中系列的。但是你要看右关脉是否也紧,右关部脉紧的话就是以不升为主,不是以中寒为主。中寒好办,就是理中呗,然后如果弦象紧得明显了,就建中呗,大小建中。如果是左脉弦紧得厉害,你考虑桂枝为主,小建中就行。像左脉弦,右脉也弦紧的话,很容易出现腹泻,不出现腹泻的话,容易心慌。反正这股气要有个地方骚扰你。这个时候根据它或上或下,如果是寸部脉浮大,浮大可能他有长期头疼,找到病因然后用药。不升的话用桂枝,桂枝人参汤是个基线主方,往上升,在这个基线上少阳相火上逆的话,你就要用一些二陈,柴芩芍往下降,少阳相火往下降的话,可能先要降阳明胃气。如果光是中焦腹痛的话,缓急和中,柔缓,白芍在中间活血、益营分、调达营分、破淤滞,就是这几个方面。然后考虑用药,是不是肾气不足了,如果长期肾气不足,水不涵木的话,那会不但弦,左关脉还会弦浮。右关脉如果是沉紧的话,要陷下的话,中气大亏,这你考虑以建中为主,因为中焦之气不足,卫气已经内陷了,卫气内陷的话,参芪、干姜、理中汤为主,营气内陷的话就是桂枝汤加理中汤。如果真正是营阴不足的话,桂芍陈地适当用一下,龟胶,芍地这些,这些都在肝脾没有下陷的基础上。如果有下陷的基础上,那生地就不要用了,一般桂枝白芍当归,顶多用点阿胶,不行再来点鹿角胶,肝气郁结厉害的用龟板胶,就这些药。不能说你这边运转脾胃,用温建的,那边生地就给用上,这个脾阳就不容易升起来了。但是急则治其标,你看*土汤用生地,这时木气已经横逆,直接下血,这个时候首先滋水涵木,熟地可以滋水清木息风,都有效果,然后中焦再干姜、白术、附子一用,上面还用点*芪,这方子就是基本上都用了。没用桂枝吧?这个时候木气已经横逆了,你再添点桂枝……,你起码要把它收住,就跟一个桶一样,你先把桶底补上然后你再往这边多倒水啊,桶底没补上你哗哗往里面倒水,这边洞越来越大。就跟现在老年人补钙一样,这边状态没调好呢,你那边使劲地补,这边补得越多,这边流失得越多,只能状态越来越差。同学:四圣心源里*元御不是加桂芍吗?行者:*元御那是表法。咱们知道有个轻重缓急,下血厉害了那你就急则治其标;下血稍微缓一点了,木气还得走老路,还得升。*元御的这个路子是表法,他如果不给桂枝,不表法的话不行,不是说你看了病就用这个方子。咱们也知道,对于一个病人来说,这个病的轻重缓急,这方子是变化很多的,他只是站了中正的角度给了一个法,你可以在这基础上加减。网上有人问:振奋脾阳首选什么药?行者:振奋脾阳不是选什么药。首先要找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心情要调开调好,这样木气就逐渐升达起来了;木气一升达,脾阳跟着就升达了。如果平常老是比较懒散,每天胡思乱想,诶呀,我这病能不能好,我又怎么怎么样,很多人都这样,看着生气,每天来了根本就没病,然后一大堆症状。尤其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全国名医都看遍了,谁都治不好。之后才考虑,第一点,疏达木气,不是桂枝吗?第二点,建中,建中就是用*芽汤;第三点,釜底要有火,锅底下要有火,暖肾阳。这一路脾阳就能升达起来。至于说其他那些小药,藿香佩兰这些,都是在湿气大的时候用,草果、砂仁、白蔻都可以适当使用。这些东西辛香可以破浊气,很多人中焦湿浊太重,先破浊气。同学:暖肾阳的药有什么?行者:温肾阳的药有很多啊。首先要看看是不是有寒,有寒的话用附子,不要先煎。寒象不是太明显,只是虚寒之象,你就可以用养精血的,巴戟天、补骨脂、炒杜仲这些,你看都是籽什么的,汁多,都是养精血温肾阳的。温肾阳的有好几种,一种石头类的,金石类的,如硫磺,阳起石,砒霜也算一类,还有钟乳石,鹅管石这些,这些石头类大封大固,金石收藏,但是它们的力量太燥,有阴寒的话可以用。再一类就是姜附肉桂,这些也都是气息比较辛香燥烈的。附子比较麻蹿,附子是辛味药,收敛得太紧了,所以跟肉桂不一样,肉桂气香散,飘一些,附子它紧一些,能走得更加深入一些,川椒和附子类似。这些呢,右尺脉有寒,用这些好些,腹中有寒,肾阳不足,调动调动。左边呢,本来是水中升一点阳气,精血不足,就是用柔。温肾阳有刚有柔,刚才说的是刚药,还有柔药,柔药就是巴戟天这些,巴戟天、鹿角胶,包括鹿茸,还有就是籽的,补骨脂,炒杜仲,炒杜仲的丝粘腻。至于说其他的还有一些,菟丝子、枸杞子,这些也号称是温肾阳的,但是属阴,还有仙灵脾,就是淫羊藿,它们都属阴,但是它们用完以后恰恰地能达到暖腰腿的作用,它们是在补精血的基础上把阳气收纳回去,所以你用完以后感觉腰充实了,充实了以后慢慢就暖了,是这样的。这就是对于长期有点风木浮散的,你就是养养精血,收一收比较好。再一类就是纯滋阴的,生地、女贞子,再往下用就是纯粹的滋阴清热这个角度。滋阴清热药,知柏地*丸,临床也有病人吃完知柏地*丸腿不凉了,腰暖和了,不盗泄了。本来底下毛孔全都张开着,稍微吹过来点贼风就受不了。现在知柏把它一收,虽然屋里还是那么多暖气,可能还少一点,但窗户门关上了。网友有人问:温肾阳会使肝阳异动吗?行者:其实什么叫肝阳异动?肝阳动就是盗泄,这叫动,就是它没有按照正常渠道升上去,而且是郁在内。你看枸杞子,枸杞子就是动阳药,枸杞子养肝,吃多了以后肝肾阳气瘀而不得发,所以会动阳气,烦躁,动怒,种种上火风火,然后欲望会炽盛。相对而言,仙灵脾好一些,很多病人,失眠的病人阴精不足了,吃仙灵脾有明显的安神的效果,吃完以后睡觉踏实了,没梦了;包括有些稍微阴寒体质的病人,吃完仙灵脾以后会有一种充实感,安定充实感,这就是收。仙灵脾,辛,凉,辛寒。现在课本里把仙灵脾都写成辛温了,糊里糊涂都变成温阳药了。现在的错误都非常多,比如郁金解郁,郁金怎么解郁啊,大苦大寒,是不是?就因为它名字里沾一个郁字;它顶多是有大*的作用,上来就是主血积的,破血的,血瘀打开了,可能这个心情就好些,所以有这些作用。现在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药物,医理认识都存在一些错误,需要正确地根据经典的原意来用药。虽然古今药性多少也有点变化,但是在排除这点变化之外,我们要认清楚这个药的原意是什么?我当时就在想,凭什么说这个药就治这个病?谁说的?我还在上学,这药不可靠,中药的课本不可靠,谁说的?你瞎猫碰到死耗子碰到了,下回不是这个病怎么办?所以我一看课本,最后只能看《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古代智者根据自己的身心体会,然后配合对药物药性的体会,立出来一个主线。那里面每个字都不是随便说的。不像现在全都是,现在才是瞎猫碰死耗子呢,谁能尝百草,是不是?我就觉得谁能尝百草,尝百草早死很多回了,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随便给点*药,你吃吃完死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还记录。这里个同学说,看见金属玻璃桌子就觉得凉,这个体质有点弱啊。看见木制的这些都感觉暖和。这个再怎么说,它们也是秉承有生发之性的,金属的它就是收敛,金石之类。有很多人就是看见水滴就感觉比较寒凉,看见木头就是感到踏实,呆在木屋里面就觉得比较温暖一些。这就证明这人平常体质吧中阳不足,很容易受到外在影响,他的阳气就是像苗芽一样太弱小了,外在稍微有压力就营卫之气布不开了。随便可以吃点天*汤,天*汤是大法,具体怎么加减再根据症状。行,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