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腹泻怎么回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理实验爱的发现 [复制链接]

1#

如同马斯洛所说,我们每一个人是存在爱与归属的需要。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必然有对于爱的追求。但如何对“爱”进行研究?心理学家们也似乎找不到一个好的方法,因为人类对于爱的定义、爱的来源、爱的作用都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解答。不过发展心理学家哈洛似乎找到了一种研究母亲与婴儿之间的爱的方法。哈洛认为在哺乳期时,由于母亲可以满足婴儿所需的本能需要,使得母亲与愉快事件联系在一起,于是爱就产生了。有了这一解释,哈洛便可以对爱的成分进行研究了。

实验目的:

检验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是否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

实验假设:

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

实验方法:

他们制作的第一只代理母猴是这样的: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在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了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然后他们又组装了另一只不能提供舒适环境的代理母猴。这只母猴是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绒布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这只铁丝母猴也安装了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热量。

然后,研究者把这些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八只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绒布母猴喂养(用奶瓶),另外一组由铁丝母猴供奶喂养。

哈洛在它们的笼子里放入各种各样能引发恐惧的物品,如上紧发条的玩具打鼓熊(这种玩具熊与幼猴一样大,对幼猴而言是很可怕的)。研究者对在这些情况下幼猴的反应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记录。

哈洛的另一项研究被称为“旷场试验”,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里,里边放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在一般情况下,猴子喜欢玩这些玩具或摆弄它们。把两组幼猴放进同一个房间,并设置三种情况:仅出现绒布母猴;仅出现铁丝母猴;两者都不出现。当幼猴长到六个月能够吃固体食物时,让它们与“母亲”分开一段时间,然后再在旷场环境中团聚。

实验结果:

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这与当时流行的观点恰恰相反。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绒布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绒布母猴,吃完后便迅速地返回到绒布母猴这里。分别由绒布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的两组猴子的行为特征进一步证明了接触安抚的重要性。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这意味着,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抚使幼猴产生了心理上的紧张。

当幼猴们在相同的旷场环境中再一次与绒布母猴重逢时,它们冲向母猴,爬在它身上,紧紧抓住它,用自己的头和脸在它身上磨擦,然后与母猴玩耍,撕咬包裹在母猴身上的绒布。最明显的变化是幼猴不再像以前那样,离开母猴去探索和玩耍房间里的其他物品。

实验意义:

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当时所流行的行为主义观点背道而驰。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推动母婴关系发展的动力是喂养行为所导致的强化。然而,正如哈洛所说:“作为一个感情变量,早期哺乳行为使婴儿与母亲之间经常发生亲密的身体接触。当然,人是不能仅仅依靠乳汁来生活的。”他已为研究成果应用于人类提供了可能性。哈洛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对家庭的要求不断增长,会有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抚,而不仅仅是妇女的哺乳能力,男性也能在养育婴儿方面起到相同的作用。

实验应用:

哈洛的研究不断被其他研究广泛引用,这些研究包括探讨接触、亲密、依恋的影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对情绪和生理健康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那些拥有健康社会交际的人们相比,缺乏交际的人会觉得日常的生活事件压力更大,患上高血压的风险更高,在受伤后治疗恢复得更缓慢,睡眠也较为不好。另一项研究表明,母婴之间的肌肤接触对早产婴儿的存活和发展以及母婴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触摸治疗也在心理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参考:《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好了,今天的知识就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你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的话,可以去看看心理书籍,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课程系统性地学习心理学。

三君院,洞见你我他!每天学一点心理,让你更懂你自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